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方俊 (中國科學院院士、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 編輯 方俊(1904.10.26-1998.5.5),字君選,江蘇武進人,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中國大地重力學和地球形狀學的創始人,固體潮研究的開拓者。 [1-3]   1923年(中華民國十二年)唐山交通大學肄業,195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 [3]   方俊主要致力於地圖投影及地球重力學研究,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主編了中國最早的一份測繪科技雜誌《測量》, [2] 在地球形狀學方面,他科學地提出平均異常和方格模板的改進方法,並稱為「方俊模板」;他率先開拓大地重力學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作出了貢獻。 [3]  [

中文名 方俊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廣州 出生日期 1904年10月26日 逝世日期 1998年5月5日 職 業 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 畢業院校 唐山交通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德國耶那地震研究所 信 仰 共產主義 主要成就 指導研製重力測量儀 代表作品 《重力測量與地球形狀學》、《地圖投影學》和《固體潮》 [1] 目錄 1 人物生平 2 主要成就 ▪ 科學研究 ▪ 主要論著 3 社會任職 4 獲獎記錄 5 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編輯

方俊(3張)


1904年(清朝光緒三十年)10月26日,方俊生於廣州市教育世家,父親方遙早年到廣州辦學,創「隨官學堂」,任總監兼教數學,方俊自幼受家學薰陶。 [2] 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就讀於蘇州第一師範附小,之後由於其父在北京任職,隨家北上。 1919年(中華民國八年),進入北京崇德中學。 1923年(中華民國十二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學預科,畢業後轉入本科土木工程系學習。 [2] 1926年(中華民國十五年),方俊因家境貧困,不得不中途輟學,考入天津順直水利委員會當練習生,主要在陝西、山東、河北、遼寧等地從事野外測量工作。 [2] [4] 1930年(中華民國十五年),方俊被介紹到由著名地質學家丁文江、翁文灝主持的北平實業部地質調查所,協助進行申報館地圖集的編纂工作。 [4] 1931年(中華民國二十年),他翻譯出版了第一本譯作《投影幾何》。 [2] 1937年(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得到了中華文化基金會提供獎學金赴德國進修的機會,師從著名的重力測量學家邁塞爾學習地球重力學。 [2] 1938年(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底,回國後,先後受聘於重慶中央地質調查所。 [4] 1941年(中華民國三十年),被聘到中央大學講授大地測量學。 [2] 1941年-1943年,任中央大學土木系教授。 [4] 1943年(中華民國三十二年),被聘為地理研究所大地測量組任副研究員及副主任,併兼任同濟大學測量系教授, [2] 1947年(中華民國三十六年),接受申報館委託,繼續編制《中國新地圖集》。 [4] 1950年,方俊被調往南京,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大地測量組組長、研究員。他組織了黃河、淮河水利委員會天文三角測量工作,為治黃、治淮作出了貢獻。他參加中科院西藏科學工作隊,開展了重力擺儀器測量試驗,創辦主編了《測繪通報》刊物,翻譯出版了《測量儀器學》一書,還參與了中國科技十二年規劃的制定工作。 [2] 1954年-1958年,先後3次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蘇中測繪會議,訪問了蘇、捷、匈等國。並翻譯出版了《測量儀器學》一書。他還參與了中國科技12年規劃的制定工作,並受到周總理的接見。 [4] 1956 年起,方俊作為中國第一批研究生導師,開始培養研究生。 1957年,主持全國天文重力水準網和重力基本網的測量規劃,提出方格模板計算方案,被蘇聯、東歐和中國的教科書稱為「方俊方格模板法」。 [1] 1959年,方俊推出以平均重力異常為基礎的方格模板計算方法,論文在《中國科學》雜誌上發表後,引起國際重視,先後被蘇聯、東歐及中國教育部門編入教科書,被稱之為「方俊方格模板法」。 [2] 1961年,擴建為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方俊任所長(1983年任名譽所長)。 1978年,他以74歲的高齡率隊出國考察訪問,與比利時科學家梅爾基奧爾合作,完成了9個站的重力潮汐觀測,共同發表了論文,並撰寫了《固體潮》專著,這是中國第一部系統論述地球固體潮的著作。 [2] 1987年之後,方俊繼續開拓地球自由振盪的研究,這是了解地球內部構造的重要途徑。 [2] 1979年,他又設計了新方案,不但為大地測量數據的歸算提供了依據,而且可以利用它編制出準確的大地水準面圖,從而把中國局部坐標系與地心坐標系連接起來。 [2] 1981年,被批准為中國第一批博士生導師,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 [4] 1980至1988年,任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三屆理事會副理事長,他多次出國訪問,參加過厄特沃斯地球物理討論會,17屆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聯合大會,第9屆國際地球潮汐科學討論會,擔任過國際地潮常設委員會委員,成為國內外知名的科學家。 1987年之後,方俊繼續開拓地球自由振盪的研究,他先後發表了《地球的自由振盪(一)》、《地球的自由振盪(二)》的論文,並指導學生從理論上結合高低階簡正模信息反饋地球內部構造做了有益探索。 [4] 1998年5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2-3]


主要成就 編輯



科學研究

方俊率先開展中國空間引力場的研究,並為觀測中國人造衛星的跟蹤站提供了初步的地面坐標參數,完成了中國參考坐標系與地心系統轉換問題的研究,他所估算的中國地心坐標轉換參數,取得很好的效果並滿足了急需,在中國首先開拓固體潮的研究,為中國該領域步入國際先進行列做出基礎性的貢獻。他還開拓了中國地球自由振盪的研究,為後人研究地球內部結構提供了另一種重要途徑,他認為在計算中先應用環型振盪數據在地幔中的兩個參數,其次應球型振盪數據作全球的反演。由此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20世紀30年代初,方俊和曾世英編纂的《中華民國地形掛圖》是中國第一幅較完整的地形圖。他在地圖投影、天文重力水準、垂線偏差估算、潮汐改正等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 [1] 20世紀60年代初,他參與和領導了中國50—60年代的重力基本網及天文重力水準網的建設,積極開展地球形狀與地球重力的研究。60年代後,又致力於人造衛星軌道的地球引力攝動研究,為空間科學提供測繪保障。 [4] 1976年後,轉向固體潮及地球自由振盪的研究。他花費10餘年時間,完成《地球形狀》與《重力測量學》兩本專著,總結了地球重力學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 [4]



主要論著 論文 序號 人員 作品 刊物 時間 1 方俊 地圖投影 地質專報 1934 2 方俊 地球的形狀 地理學報 1935 3 方俊 荷雁兩氏彈性擺 地質論評 1940 4 方俊 地下重力測量與地層密度 地質論評 1940 5 曾世英,方俊 中國輿圖用蘭勃脫投影表.製圖彙刊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印行 1943 6 方俊. 潼關及托縣經緯度的測定 科學通報 1951 7 方俊 地圖投影學 商務印書館 1952 8 方俊 三十年來蘇聯在測量學上的成就 科學通報 1954 9 方俊 認真地學習蘇聯的先進經驗以提高我國測量業務的水平 科學通報 1954 10 方俊 高斯—克呂格投影表(15°-30°) .測量專刊 1954 11 方俊 高斯—克呂格投影換帶問題 地球物理學報 1955 12 方俊 高斯—克呂格坐標表(16°-32°) 測量專刊 1956 13 方俊 正形投影上的大地線方程、方向及距離改正 測量製圖學報 1957 14 方俊 .天文重力水準的計算模板 測量製圖學報 1958 15 方俊 天文重力水準的計算模板(續) 測量製圖學報 1959 16 方俊 簡化的天文—重力水準模板 測量製圖學報 1959 17 方俊 應用人造衛星觀測資料研究地球形狀和地球重力場 測繪學報 1962 18 方俊 顧及扁率一次項的地球表面形狀問題 測量與地球物理集刊, 1965 19 方俊 衛星大地測量學的發展 科學通報 1973 20 方俊,許厚譯,張赤軍 我國地球形狀及重力場研究的進展 地球物理學報 1979 21 方俊 固體潮研究-它對天文學、地學、空間科學的關係 地球物理學報 1980 22 方俊 天文重力水準計算方案 測量與地球物理集刊 1981 23 方俊 固體潮對精密水準測量的影響 .測量與地球物理集刊 1984 24 方俊 地球自由振盪 測量與地球物理集刊 1986 25 方俊 地球自由振盪(續) 測量與地球物理集刊 1987 著作 序號 人員 作品 刊物 時間 1 方俊 地圖投影學(上冊)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54 2 方俊 地圖投影學(下冊)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58 3 方俊 重力測量與地球形狀學上冊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65 4 方俊 重力測量與地球形狀學下冊 科學出版社 1975 5 方俊 固體潮 科學出版社 1986 [5]


社會任職 編輯 方俊曾任中國測繪學會第二屆、第三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國家科委測量製圖組副組長,地學組組員、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三屆理事會副理事長、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國際固體潮常設委員會委員。是第五、六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 [4]

1930年-1941年,在北平及重慶實業部地質調查所任製圖員、測量員等職。 [4] 1943年-1947年,任中國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大地測量組主任,兼任同濟大學測量系教授。 [4] 1951年-1958年,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大地測量組主任。 [4] 1957年,被選為國際地球物理年中國委員會委員。 1958-1985年,任中國測繪學會第二、三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1958年-1961年,任中國科學院測量製圖研究所所長。 [4] 1962年-1983年,任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 [4] 1978-1987年,任第五及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3年後,任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 [4]


獲獎記錄 編輯

所獲獎項

▪ 1986 獲中國科學院年度科技進步二等獎 《固體潮》[4] (獲獎) ▪ 1978 獲1978年科學大會獎 《重力測量與地球形狀學》[3] (獲獎)


人物評價 編輯

方俊院士銅像(2張)


方俊為中國的測繪事業做出傑出貢獻,他畢生將科學研究與國家前途緊密聯繫,是我們測繪界的楷模,我們要以先生為榜樣。(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理事長李維森評) [6-7] 方俊院對事業的執着和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尤其令人欽佩。(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原所長許厚澤評) [6-7] 方俊院士的傑出成就和為母校的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他精湛的學術造詣和開拓性的學術業績為中國測繪事業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先生的為人為學,堪稱一代楷模和後學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