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旅行者與魔術師

旅行者與魔術師》(英語:Travellers and Magicians),是一部敘事小品文,由不丹藏傳佛教上師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Dzongsar Khyentse Rinpoche, Khyentse Norbu,或譯欽哲諾布)繼1999年執導的《高山上的世界盃》(Phörpa)後再度推出的作品。

不丹電影《旅行者與魔術師》 圖片來源:旅行者與魔術師十方準提

目錄

導演簡介

本片導演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1961年6月18日),出生於不丹,7歲時被十四世達賴喇嘛薩迦法王及十六世噶瑪巴認證為宗薩欽哲確吉羅卓(Dzongsar Khyentse Jamyang Chökyi Lodro, 1893-1959)的轉世,

 
旅行者與魔術師》導演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後由頂果欽哲仁波切為其進行昇座禮,曾在薩迦學院參研佛教哲學,是全球唯一具喇嘛(上師)身份的導演,仁波切身為不丹國師受人欽仰,出奇的編導才華也被世人肯定,但他並沒有因電影而荒乎弘法本職,仍在世界各地積極宣揚佛陀教義,臺灣有《正見.佛陀的證悟》、《佛教的修道與證悟》等書的出版。

小活佛》電影顧問

欽哲諾布自幼喜愛影視,13歲時第一次看到電視,就被聲光影像所吸引。成年後際遇"末代皇帝"導演柏納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拍攝《《Little Buddha》(譯成"小活佛"或"小喇嘛")受聘為顧問,由於參與投入,產生對執導演筒濃烈的興趣,進而開啟電影藝術創作之門。

首部發光電影 《高山上的世界盃》

仁波切雖非科班出身,未受過任何專業訓練,但初次執導的作品《高山上的世界盃》甫一推出即獲佳評,讓世界注意到這個在地圖上幾乎找不到的不丹王國。《高山上的世界盃》是部寫實的喜劇片,演員皆來自寺院喇嘛,以自身詮釋本色,演來生動自然。仁波切慣以單純的音聲影像,傳達內在深層心靈探索。《高山上的世界盃》台灣賣出800萬票房,仁波切以不到四十萬美金成本完成製作,在各地熱賣,法國以及加拿大版權費各40萬美金,澳洲、德國版權各30萬美金的佳績,馬來西亞熱賣了半年,可謂名利雙收。不過,出人意表的是,仁波切在入圍坎城導演雙週後,領取獨立製片贊助完成後製時就將版權賣斷,一毛好處都沒有撈到,對一般人來說甚為可惜,但是仁波切淡然地表示,他已經賺到了輝煌的信譽與經驗斯以足夠…

劇情分析

敘事小品

旅行者與魔術師》全劇在不丹拍攝,是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第一部在家鄉拍攝的電影,也是不丹人親製第一個打入國際舞台的電影,並以不丹國語「宗喀語」(亦稱「宗卡語」Dzongkha)發音。電影主題是敘述一名追求美國夢的不丹年輕官員敦杜在旅程中所發生的故事,導演並沒有以嚴肅教條方式勸說,反而是將禪理消化成可親的人物,以輕鬆幽默的對話呈現,清新自然如同在炎夏中一股沁涼甘泉潤入心肺,仁波切獨具魔幻又寫實練達的拍攝手法,讓觀者有如上了一堂豐富有趣的禪學課。

逐夢之旅

本劇片長108分鐘,從不丹某村落新上任官員敦杜(Tsewang Dandup 飾)說起,敦杜的個性桀傲不遜,偏愛西方新事物,對於家鄉沉悶的步調感到倦怠,他跟時下年輕人一樣喜歡逐夢,夢土就在大西洋對岸的美國。他央請朋友幫他辦了張美國簽證,之後日夜守候等待郵差送來帶領他前往美國的信。在引頸企盼下,他得到紐約一家公司寄來的信函,通知他三天內必須報到。敦杜興沖沖穿上了胸前印有「我愛紐約」的T恤在帕羅節(不丹最大的宗教節日)期間請假,悄然包好行李,準備踏上前往美國的旅程。

但是當他看見每日唯一的一班公車從眼前呼嘯駛過時…心裡滿是懊惱,錯過了這班他只好枯坐在路旁等著搭便車,此時他碰上一位賣蘋果的老翁與一位話語充滿智慧的僧侶及以及賣米紙的老伯與他的女兒蘇南,他們不約而同前往另一個城市而一起等搭車。

慾望與金錢的誘惑

就在金錢慾望驅使下,敦杜一心想要永遠離開這個國度,追求心中的夢土─美國。為了圓夢他寧願放棄家鄉的官職,當然年輕人有理想抱負要離鄉背井闖一闖。但事實上往往不如預期,很多人被迫做低階勞力如摘蘋果等工作,也就是敦杜第一個遇見的賣蘋果老人的工作,但是敦杜對老人卻是嗤之以鼻,甚至不讓座給他。

僧侶智語

再來敦杜遇上了一位喇嘛僧侶,喇嘛得知敦杜的意圖,就對他說:「關於到夢土,你必須小心,因為當你醒來的時侯,可能會感覺到不太舒服。」隨後為他講述了一個故事:一名不丹青年塔西,他是個半調子不成火候的魔術師,鎮日思量著如何到外地找女人,就算荒廢了自己法術的學業也不在乎。這天,塔西騎上了新買的馬,卻被馬兒丟棄在森林深處,所幸不遠處有一戶人家燈火通明,塔西向林中的隱居老人求助,老人看他可憐只好收留這個突來的陌生人,誰知塔西暗地裡起了色心,被年輕貌美的女主人阿黛所吸引。不久塔西和老人的對立愈發明顯……塔西的心中充滿慾望和自私,他想佔有阿黛,甚至想和她聯手謀殺親夫。

光影交錯 魔幻寫實

有一幕是導演刻意創造出來的二重空間交疊錯置感:一邊是喇嘛僧人說著魔術師塔西的故事,另一邊演著敦杜的故事,兩者互相穿插成為對照。

塔西趁著老人熟睡時,跑到外面偷看他老婆洗澡,看到一半卻被草叢中的雜音嚇到立刻轉身,下一幕便轉接到敦杜乘坐的巴士被傳來轟隆的引擎聲驚嚇,偷窺者被草叢雜音驚嚇與巴士引擎聲嚇到敦杜般兩相對照,有異曲同工之妙。

 
旅行者與魔術師》電影海報

塔西很快從夢中驚醒,原來是他的弟弟在午餐裡施了法,讓他進入幻境,經歷了與阿黛的情慾糾葛,欲求不滿的失落導致美夢易碎。也許塔西的弟弟正是這位喇嘛僧侶,他想藉著故事來點醒敦杜,不要被美國夢沖昏了頭,否則醒來是不舒服的。

老者金言

僧侶之後敦杜巧遇─對賣紙的父女。賣紙的老伯認得敦杜也知道他的身份,就告訴他:「年輕人,你是村子裡很重要的人。」這短短的一句話,深深觸動了敦杜的心,老伯勸他別讓夢想障蔽了雙眼,這樣會看不見眼前真實的景物,當然更感受不到身邊人們的真誠。更確切地說,老伯看穿了敦杜是利慾薰心的人,老伯說女兒蘇南因考不上大學就回家幫忙賣紙,女兒卻偷偷告訴敦杜,其實她已考取大學,因為母親早早過世,她不忍年邁的父親這麼辛苦,所以回家幫忙。女兒為了家庭捨棄了學業犧牲所有,對比敦杜無視於雙親,一味想離開家鄉的情況,形成強烈的對比。一向桀傲不遜的敦杜在這趟旅程中與大家熱切互動,心頭不禁暖和了起來。敦杜有抽煙的習慣,僧侶勸他戒煙,但敦杜不聽當耳邊風。第二次抽煙又被美少女蘇南糾正,他馬上將手中的菸立刻熄掉。這前後迥異的態度落差,突顯了少女蘇南在他眼中的地位,令人莞爾[1]

心的方向

 
旅行者與魔術師》海報

片尾車子轉過一個山路,畫面靜止約十秒鐘後漸漸淡出。顯然在敦杜的內心也出現了一些轉折,他與喇嘛僧侶兩人都搭了車,僧侶又開始跟敦杜說起故事來了,當他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官員,他踏上尋求夢土的旅程…」敦杜會心一笑,知道僧侶談的就是自己,但是影片卻在此時轉暗終至消失謝幕。這樣的Ending留給觀眾什麼答案?敦杜最終是去美國?或者回到村莊?他會不會為了找尋蘇南而留在不丹?或是下決心坐到市集,拿了美簽飛到美國?答案在各人心中。

明確的說,敦杜這個旅行者和魔術師塔西同樣都從追夢中覺醒,似乎都在現實與夢想間找到了方向。正如法國著名作者雨果曾說:「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此語中的涵意也可以說,我們都是旅行者,航行在自己人生的海洋,在現實與夢想之間,我們的心掌舵了前進的方向。

夢土非遙 即在身邊

為夢土飛奔的敦杜和魔術師塔西二段看似平行的故事,卻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物串連著,誠如塔西所言,「希望往往會帶來痛苦」,意思並非消極地要人們不要去做夢,而是要看清自己,真正的天堂往往就在身邊美麗的家鄉,而非遠在大洋洲外陌生的國度[2]

 
旅行者與魔術師》劇中人物敦杜與蘇南

對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而言,一位以電影做為傳教弘法的仁波切,他的心中有一塊夢土是由光影構築的烏托邦。他渴望擁抱西方的電影藝術,但東方的不丹才是自己的家園。去留之間成了導演人生中的難題,所以投射出旅行者敦杜不斷地找尋留下來的目的。或許敦杜所遇的喇嘛僧侶的智慧語就是親哲仁波切對世人的告白。也可能敦杜在旅途中看到蘇南純真的一面,以及喇嘛僧侶的故事促使他省思夢土的意義。導演試圖留住不丹的純潔,並批判、重新思考大城市的利慾,讓觀者的心把自己置位在旅行者敦杜和魔術師塔西,去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哲理,這正是宗薩欽哲仁波切導演電影的神奇魔法!


相關資訊

本片在2003年臺灣金馬影展時入圍「亞洲視窗」觀摩片,同年入圍威尼斯國際影展「電影順流」單元。

視頻

旅行者與魔術師預告,By/安可,2013-12-15
Travellers And Magicians (w/Subtitles),By/oFLuXable,2016-12-14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