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旋前圆肌

旋前圆肌

旋前圆肌系上臂前群浅层肌之一。外侧为肱桡肌,内侧为桡侧腕屈肌。起自肱骨内上髁前臂筋膜,向下止于桡骨外侧面的中部。其功能可使前臂旋前,受正中神经(颈6~7)支配。

目录

基本信息

  • 中文名:旋前圆肌
  • 外文名:pronator teres
  • 功能作用:旋前前臂和协助屈肘
  • 部位:上肢前臂
  • 类别:肌肉

临床解剖

旋前圆肌综合征

因正中神经在前臂处受旋前圆肌的肿胀压迫所致。多见于使用前臂从事强体力劳动的男性。表现为在旋前圆肌处有压痛并可向上下放射,做旋前运动与重复握拳时加重。运动障碍不明显,或有屈腕或屈拇指各节的障碍(拇长屈肌)以及拇指外展运动的无力(外展拇肌)。手掌及第1~3手指麻木或/及正中神经支配区轻度感觉障碍。

旋前圆肌综合征系正中神经和前臂掌侧神经在前臂近侧受压后产生的所支配肌肉运动功能障碍等一组症候群,在前臂近段的掌侧,正中神经从旋前圆肌肱骨头和尺骨头二头之间穿过,进入指浅屈肌内侧头和外侧头二头之间的纤维腱弓,潜行于指浅屈肌的深面,在其间分出骨间掌侧神经,习惯上将正中神经主干称为旋前圆肌综合征;将骨间掌侧神经受压称为骨间掌侧神经麻痹综合征,但二者在临床上很难区别,故常将此两综合征通称为旋前圆肌综合征。旋前圆肌综合征是由Seyfrarth于1951年首先报道,当时作者所描述的旋前圆肌综合征除了旋前圆肌卡压外,还包括高位的正中神经卡压,骨间掌侧神经麻痹综合征由Kilon和Ncvin于1952年报告,故又称为Kilon-Nevin综合征。

前臂神经嵌压综合征

解剖基础:桡神经是臂丛后束发出的最后一条粗大神经。在肘关节上方约10cm处,由上臂后方穿过臂外侧肌间隔进入肱桡肌与肱肌之间。桡神经主干有分支支配肱桡肌和桡侧腕长伸肌。随后桡神经分成深、浅二支。深支为运动支,即骨间背侧神经,浅支为感觉支。骨间背侧神经通过弗罗瑟氏腱弓(旋后肌浅层近端边缘的腱性增厚,起自肱骨外上髁顶部,纤维向下1cm,然后向上呈半环形附着于外上髁的内侧面。

相当于肱骨小头关节面的外侧)进入旋后肌深、浅二层之间,并发出肌支支配旋后肌。骨间背侧神经出旋后肌后分为二支:一支支配尺侧腕伸肌、伸指总肌和小指固有伸肌。另一支支配拇长展肌,拇长、短伸肌和食指固有伸肌。桡神经浅支(感觉支)的终末纤维分布腕部韧带、关节和第一、二掌骨间皮肤(第一指蹼)。

病因:很多,如脂肪瘤、囊肿、血管瘤、类风湿病变、旋后肌浅层条束状变性、骨折脱位以及反复创伤等均可引起神经嵌压。

临床表现:发病缓慢。开始时前臂近端疼痛,劳累后加重,随后伸指肌群力量逐渐减弱,最后丧失伸拇、伸指功能,尺侧腕伸肌无力或麻痹,而桡侧腕长伸肌正常,感觉无障碍。检查时于肘前外侧,相当于旋后肌或前臂伸肌群处有压痛。腕背伸肘轻度桡偏、伸拇,指伸总肌功能丧失,虎口区感觉正常。前臂肌肉轻度萎缩,当前臂旋后(手掌转向前方)抗阻力时有压痛。肌电图检查显示伸拇、伸指肌有不同程度的纤维震颤。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治疗:早期可保守治疗,4~6周后无好转则行手术探查并作松解术。骨折、脱位者首先复位。占位性病变宜早期手术切除。

局部解剖

肱桡肌

位于前臂掌侧面的外侧部皮下,为长而扁的梭状肌,起自肱骨外上髁上方,止于桡骨茎突。此肌是屈肘的原动肌,当动作快或对抗阻力时尤其是这样。此外,在前臂处于旋前位时,它可协助旋后,在旋后位,它又能协助旋前。因此,在肘关节屈曲过程中,它有助于把桡尺关节移向中间位,并保持在那里。可以把它看作为一块“调节肌”。

桡侧腕屈肌

桡侧腕屈肌系上臂前群浅层肌之一,其外侧为旋前圆肌,内侧为掌长肌,起自肱骨内上髁和前臂筋膜,止于第2掌骨底。其功能为屈腕,受正中神经(颈6、7、8)支配。[1]

参考文献

  1. 带你认识旋前圆肌”,暴雨中吹风, 2018-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