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
族 |
族(拼音:zú)是现代汉语常用字 ,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 。族是会意字。从㫃,从矢。表示以旗帜招集军队之意,本义是聚集,一说本意为箭头。古代聚族而居,引申指家族、民族,又引申为品类、族众等义。古时还可以作为行政单位使用。也指古代的一种酷刑,即灭族。古时又假借为蔟、嗾、奏、凑、促、丛等。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族
外文名称; clan;group
拼音; zú
部首; 方
注音; ㄗㄨˊ
五笔; YTTD
仓颉; YSOOK
统一码; 65CF
四角号码; 08284
字级; 常用字;一级字
平水韵; 入声一屋
结构; 左右结构
郑码; SYMM
笔画数; 11画
异体; 㞺镞ॎ�ॎ�ॏ�ॎ��
笔顺; 丶一㇆ノノ一ノ一一ノ㇏
字源解说; 族是会意字,甲骨文由表示旗帜的"㫃"(yǎn)和两个表示箭的"矢"。这一形象有三种含义:
一指宗族。古时同一个家庭或民族聚居在一起,组成一个战斗单位,所以指氏族或家族。
二指箭。旗帜之下汇聚了箭,而战斗本要用箭,所以有箭头的意思。
三指聚合。战斗需要许多人和箭,《说文解字》中也提到了"束之族族也",所以有聚集意。
金文(图4-7)中"族"已省为一个"矢"。篆文(图8)整齐化。隶变后写作"族"(图10)。由于"族"后来专用于表示宗族之类的含义,表示"箭头"的义项就另加意符"金"写作"镞"来表示了,表示"聚集"的义项则另用"簇"表示。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七】【㫃部】昨木切(zú)
矢锋也。束之族族也。从㫃,从矢。【译:族,箭头。将箭只捆绑时箭头齐刷刷一片。字形用"㫃、矢"会意。】
说文解字注
(族)矢锋也
注:今字用镞,古字用族。金部曰:镞者、利也。则不以为矢族字矣。
束之族族也
注:族族、聚皃。《毛传》云:五十矢为束。引申为凡族类之称。
从㫃。从矢
注:会意,㫃所以标众,众矢之所集。此说从㫃之意。㫃所以标众者、亦谓旌旗所以属人耳目。旌旗所在而矢咸在焉。众之意也。韵会、集韵、类篇皆引此。而衍一曰从三字。则不可解矣。昨木切。三部。
康熙字典
【卯集下】【方字部】族 ·康熙笔画:11 ·部外笔画:7
古文:㞺厩厼叁。《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昨木切,音凿。《说文》:矢锋也。束之族族也。
《类篇》:一曰从㫃,㫃所以标众矢之所集。
又聚也。《书·尧典》:以亲九族。注:高祖至玄孙之亲。《诗·周南》振振公族。传:公族,公同祖也。《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注:三族,谓父子孙,人属之正名。《左传·隐八年》: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疏: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联属,其傍支别属,则各自立氏。
又《书·尧典》:方命圯族。传:族,类也。
又《书·泰誓》罪人以族。传:一人有罪,刑及父母妻子,言刑滥。
又《周礼·地官·大司徒》:四闾为族。注:闾二十五家,族百家。
又《左传·襄八年》:谋之多族。注:族,家也。
又《尔雅·释诂》:木族生为灌。注:族,丛生。疏:木丛生者为灌。
又《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注:交错聚结为族。
又《集韵》:作木切,音镞。义同。
又千候切,音凑。与蔟同。《前汉·律历志》:一曰黄钟,二曰太族。《淮南子·泰族训注》:泰言古今之道,万物之指,族于一理,明其所谓也。
又《集韵》《正韵》并则候切,音奏。乐变也。《前汉·严安传》:调五声,使有节族。注:苏林曰:族音奏。师古曰:奏,进也。
《集韵》《类篇》并先奏切,音漱。嗾,或作族。使犬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