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
族 |
族(拼音:zú)是現代漢語常用字 ,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 。族是會意字。從㫃,從矢。表示以旗幟招集軍隊之意,本義是聚集,一說本意為箭頭。古代聚族而居,引申指家族、民族,又引申為品類、族眾等義。古時還可以作為行政單位使用。也指古代的一種酷刑,即滅族。古時又假借為蔟、嗾、奏、湊、促、叢等。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族
外文名稱; clan;group
拼音; zú
部首; 方
注音; ㄗㄨˊ
五筆; YTTD
倉頡; YSOOK
統一碼; 65CF
四角號碼; 08284
字級; 常用字;一級字
平水韻; 入聲一屋
結構; 左右結構
鄭碼; SYMM
筆畫數; 11畫
異體; 㞺鏃ॎ�ॎ�ॏ�ॎ��
筆順; 丶一㇆ノノ一ノ一一ノ㇏
字源解說; 族是會意字,甲骨文由表示旗幟的"㫃"(yǎn)和兩個表示箭的"矢"。這一形象有三種含義:
一指宗族。古時同一個家庭或民族聚居在一起,組成一個戰鬥單位,所以指氏族或家族。
二指箭。旗幟之下匯聚了箭,而戰鬥本要用箭,所以有箭頭的意思。
三指聚合。戰鬥需要許多人和箭,《說文解字》中也提到了"束之族族也",所以有聚集意。
金文(圖4-7)中"族"已省為一個"矢"。篆文(圖8)整齊化。隸變後寫作"族"(圖10)。由於"族"後來專用於表示宗族之類的含義,表示"箭頭"的義項就另加意符"金"寫作"鏃"來表示了,表示"聚集"的義項則另用"簇"表示。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七】【㫃部】昨木切(zú)
矢鋒也。束之族族也。從㫃,從矢。【譯:族,箭頭。將箭只捆綁時箭頭齊刷刷一片。字形用"㫃、矢"會意。】
說文解字注
(族)矢鋒也
注:今字用鏃,古字用族。金部曰:鏃者、利也。則不以為矢族字矣。
束之族族也
注:族族、聚皃。《毛傳》雲:五十矢為束。引申為凡族類之稱。
從㫃。從矢
注:會意,㫃所以標眾,眾矢之所集。此說從㫃之意。㫃所以標眾者、亦謂旌旗所以屬人耳目。旌旗所在而矢咸在焉。眾之意也。韻會、集韻、類篇皆引此。而衍一曰從三字。則不可解矣。昨木切。三部。
康熙字典
【卯集下】【方字部】族 ·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7
古文:㞺廄厼叄。《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昨木切,音鑿。《說文》:矢鋒也。束之族族也。
《類篇》:一曰從㫃,㫃所以標眾矢之所集。
又聚也。《書·堯典》:以親九族。注:高祖至玄孫之親。《詩·周南》振振公族。傳:公族,公同祖也。《周禮·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別,以辨親疏。注:三族,謂父子孫,人屬之正名。《左傳·隱八年》:無駭卒,羽父請諡與族。疏:族者,屬也。與其子孫共相聯屬,其傍支別屬,則各自立氏。
又《書·堯典》:方命圯族。傳:族,類也。
又《書·泰誓》罪人以族。傳:一人有罪,刑及父母妻子,言刑濫。
又《周禮·地官·大司徒》:四閭為族。注:閭二十五家,族百家。
又《左傳·襄八年》:謀之多族。注:族,家也。
又《爾雅·釋詁》:木族生為灌。注:族,叢生。疏:木叢生者為灌。
又《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注:交錯聚結為族。
又《集韻》:作木切,音鏃。義同。
又千候切,音湊。與蔟同。《前漢·律曆志》:一曰黃鐘,二曰太族。《淮南子·泰族訓注》:泰言古今之道,萬物之指,族於一理,明其所謂也。
又《集韻》《正韻》並則候切,音奏。樂變也。《前漢·嚴安傳》:調五聲,使有節族。注:蘇林曰:族音奏。師古曰:奏,進也。
《集韻》《類篇》並先奏切,音漱。嗾,或作族。使犬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