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津天后宫
旗津天后宫,古迹名旗后天后宫,俗称旗津妈祖庙,高雄妈祖首庙位于高雄市旗津区,奉祀海神妈祖。庙宇初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前身为清康熙十二年间(1673年,明郑永历二十七年间)所建的“妈祖宫”,高雄最早供奉妈祖的庙宇。文化资产保存法修正后是高雄市政府所公告的直辖市古迹。清乾隆年间(18世纪)妈祖庙由庄民鸠资重建,光绪十三年(1887年)天后宫第一次大规模修建,大正十五年(1926年)信徒蔡吉六发起修建,并著重保存其古拙面貌。
目录
由来
旗津天后宫原名旗后天后宫,肇建于于清朝康熙12年(西元1673年),植基于旗后津渡,迎奉天后娘娘,是打狗历史最古老的寺庙,也是高雄县市合并前,高市唯一列入宗教类、祠庙类国家古迹的庙宇。
康熙十二年(西元1673年),闽籍渔民徐阿华于海峡渔捞遇飓,船筏随波漂荡而搁浅于旗后,徐氏目睹旗后依山傍海,为居栖与捞捕之乐土,遂回故梓接眷定居,又邀同乡渔民洪应、蔡月、李奇、白圭、潘淑、王光好等六户同行,又随身迎奉妈祖神像来台,在现址搭祠供祀,旗津天后宫的前身名为“妈祖宫”,至今庙史已历343年,为高雄市第一座妈祖庙。[1]
特色
旗津天后宫属南方风格的传统庙宇建筑,平面格局为两殿五门两护室,前殿与正殿之间又有一座拜亭相连,采行考究的工字型布区,为帝制时代官行建筑的典型,借此在外型上可凸显天后的崇高神格。
庄严的三川门 天后宫的平面格局为两殿五门(其中有两扇格门),在传统建筑上是尊贵的规制。由于前殿正立面位于进门,地位显著,故檐下、墙壁、石柱布满木雕及石刻艺作品。
据民俗风俗,渔船码头附近建有妈祖庙,而妈祖庙的位置,必定面对渔船进入码头的方向,天后宫面对高雄港岸,三百多年来默默地护卫著斯土斯民,迄今不仅尚能看到海水,也能看到渡船头与港内渔船来往的盛况。
庙内大殿供信众参仰膜拜,特在前殿设置拜亭,阳光从屋顶照射下来,拜殿充满庄严的气氛。大殿屋架是整栋建筑中最为高耸者,仰望屋架,正中核心处三通五瓜的筒形短柱,环环相扣,层层相叠。
沿革
大事纪
宋 建隆元年(西元960年) 林默娘(农历三月廿三日)诞生于福建甫田县湄洲屿。
宋 雍熙四年(西元987年) 重阳节,林默娘攀登湄峰,在仙乐飘飘中升天成神。
明 万历十四年(西元1586年) 旗后山为独立小岛。
清 康熙十二年(西元1673年) 福建渔户徐阿华遇飓而开基旗后,旋招徕洪应、王光好、蔡月、李奇、白圭、潘淑等六户同行 迎奉湄洲妈祖分灵抵台,草建“妈祖宫”奉祀。
清 康熙三十年(西元1691年) 徐阿华与同行六姓订立“垦耕契文”,丈明庙地长三十九丈,阔十九丈。
清 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年) 十八世纪中叶旗后岛渐次发生浅洲,形成现在高雄湾的打狗咸水湖;旗后由孤岛变成“半岛”。
清 乾隆三十年(西元1765年) 庄氏鸠资重建,将茅竹架构改建为石壁小庙。
清 咸丰九年(西元1859年) 镌勒“船户公约”碑。
清 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 台湾海防南路理番分府会同安平水师协镇颁立“汛口私抽勒银示禁碑于妈袓庙前渡口”
清 光绪十二年(西元1886年) 信徒呈献巨型铸钟一口。
清 光绪十三年(西元1887年) 洋商张怡记重修妈袓庙,计屋六间,并已取用天后宫。
清 光绪十五(西元1889年) 凤山县正堂李鉴敬立“鉴观不爽”匾额一方。
台湾府安平镇理打狗炮台钦协万国标呈献“普济苍生”匾额一方。
清 光绪十六年(西元1890年) 信众吉置吕仙祠“修善堂”匾额一方。
清 光绪十八年(西元1892年) 子民呈献木刻对联一副,联曰:“旗峯幻彩浮光照;鼓屿来潮戏信通。”
日 大正十五年(西元1926年) 善信呈献木质对联一副,勒书曰:“天心怜悯挽苍生同登觉岸,后德慈悲保赤子俱渡迷津。”信徒蔡吉六提供建材,重建天后宫,红砖、石材、木料均购自唐山。 澎湖籍信众敬献“祐我乡民”匾额一方。
日 昭和十四年(西元1939年) 善信敬献“圣扶两瀛”匾额一方。
日 昭和十六年(西元1814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位于旗后山腰的临水夫人庙及吕仙祠遭日军拆毁两庙神像寄奉于天后宫。 民国三十七年(西元1948年) 善信蔡文宾等人筹款重修天后宫,即今两殿两护室之巍峨庙貌。
民国五十六年(西元1967年) 第二港口开工典礼,旗津再度成为“孤岛”。六十四年七月十六日通航启用,旗后与市区的来往,全靠渡轮;外客参拜天后,端赖水路一途。
民国六十三年(西元1974年) 以洗石修建天后宫四围外壁。
民国六十四年(西元1975年) 勒刻“天后宫史迹展示碑”,竖立于庙前。
民国六十八年(西元1979年) 奉内政部六八.一零.八台内民字第四九二零三号函暂定为国家三级古迹。
民国七十年(西元1981年) 过港隧道开工,长一千五百五十公尺的海底卧龙,于七十二年竣工通车,旗津再度与市区在港底相接。[2]
民国七十二年(西元1983年) 顺天圣母神像及“ 封顺天圣母”古匾改奉行宫,移出天后宫。嗣后,在旗津三路100号重建“临水宫”。
民国七十四年(西元1985年) 奉内政部七四.八.一九台内民字第338095号函,公告为国家三级古迹。
民国八十年(西元1991年) 制定“天后宫内神圣参拜日期表”,悬挂于大殿内。
民国八十二年(西元1993年) 新建电动钢制金炉落成启用。
民国八十五年(西元1996年) 国家文化古迹旗津天后宫办事处、香客休息亭、碑座等竣工落成。
民国八十六年(西元1997年) 大陆福建湄洲祖庙“镇殿金尊”,千年来首次莅台,并驻跸天后宫,安座三天。
民国八十七年(西元1998年) 曾玉昆与吴奕德合撰“旗津天后宫简介”由旗津天后宫管理委员会出版。天后宫天上圣母过海绕境,坐镇高雄灯会爱河灯区,搭临时行宫“妈祖坛”,为高雄市有史以来最大的神坛。
三百多年来天后宫妈祖“大妈”首度跨出旗后部落绕境至中洲,化解两地心结,被誉为地方上一大事。 曾玉昆撰著《妈祖信仰与旗津天后宫三百年沧桑》一书,由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出版发行。[3] 民国八十九年(西元2000年) 曾玊昆撰著《妈祖信仰与旗津天后宫三百年沧桑》增订本由本庙(旗津天后宫)再版发行。 民国九十八年(西元2009年2月15日) 旗津天后宫现代化香客大楼-旗峯会馆落成启用。
民国九十九年(西元2010年4月3日) 旗津天后宫庆祝建庙337周年祈安绕境,大甲妈祖首次南下高雄,共同绕境祈福。
民国一O二年(西元2013年10月6日) 旗津天后宫承办台湾妈祖联谊会大会,并于当日发表由彭立创作的旗津妈祖圣歌。同年(西元2013年11月10日) 旗津妈祖新神轿启用-台南靝豳陈奎光雕刻。
民国一O三年(西元2013年3月1、2日) 旗津妈祖祈佑水陆丰收暨过港祈福会香巡礼,(一)旗津妈祖驻驾高雄区渔会,举行祈福仪式,会场万人空巷。 (二)高雄过港隧道开通三十年首次开放行人步行进入,旗津妈祖神轿由过港隧道步行回旗津。
资讯
大众运输
1.可自高雄火车站前搭乘2.36号公车到前镇站转35号公车,即可抵
2.自高雄火车站前搭248号公车至鼓山轮渡站搭渡轮即可
自行开车
中山高(国道1号)终点中山交流道下,接渔港北路,遇新生路左转直走,即有路标指示往过港隧道可达旗津。
影片
参考文献
- ↑ 高雄第一座妈祖庙——旗津天后宫,每日头条,2018-03-27
- ↑ 全台第一座海底隧道-高雄过港隧道延寿,台湾港群
- ↑ 妈祖与旗后天后宫三百年沧桑,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19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