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利不起早
無利不起早是個中性詞語,如果起得早沒有什麼好處,誰又會去起早呢?在很多情況下,起早是辛苦的,特別是在寒冷的季節里,從暖烘烘的被窩裡出來,走到一個冰冷冷的世界,如果沒有一種讓人有動力的東西在,也是寡有情願為之的。[1]
目錄
典故
《晉書·祖逖傳》載:祖逖與司空劉琨,同為司州主簿,倆人共被同寢,十分友好。半夜聽到雞叫,祖逖就把劉琨踢醒,一同起舞。這是「聞雞起舞」一典的出處。 此典曾經激勵過不少人,效法早起謀事。各種職業的人,都有慣於早起的。農民早起耕田耙地,小販早起擺攤賣貨,報童早起送報賣報,清潔工早起清掃街道;很多文化人,也都喜歡早起,歌唱演員早起吊嗓、舞蹈演員早起壓腿、文壇作家早起寫作、戲劇演員早起唱曲…… 早起者目的不同,心態也有別。農民想要多幹活,小販希望多賣貨,報童為了爭讀者,清潔工要乘行人少,文化人追求效率高……他們此時的精神,大都是昂揚的。「無利不起早」是個貶義詞,但反過來,如果起早沒有好處,誰又會去起早呢?在很多情況下,起早是辛苦的,特別是在寒冷的季節,從暖烘烘的被窩裡出來,走到一個冰冷冷的世界,如果沒有一種動力在,也是寡有情願為之的。 清代的官員也早起,三更天就打着燈籠進東華門,要去參加早朝。皇帝為何愛早起?是勤政,還是倡導一種風氣?臣僚是否情願早朝?黑燈瞎火出家門,是忠誠,還是無奈?是滿懷興奮,還是心存怨艾?他們的心態,想必也是各不相同。 老百姓愛早起的原因,有社會習俗的承傳,有追求生存的需要,有個人生活的習慣,也有聖人賢士倡導的結果。顏氏家訓提倡「黎明即起」,後人視如聖言,身體力行,代代相傳。現代人把早起看作勤勞,把睡懶覺視為惰性。冰心說她長期堅持早起,四五點開始寫作,她「聞雞起文」,讀者都以此為良習,對她備加崇敬。 把「聞雞起舞」的「舞」說成舞蹈,是望文生義者的理解,但今天的新生活,卻真的是豐富了這個成語的詞義,確有許多人「聽到雞叫」就出去跳舞,特別是一些退休女士,一大早就穿上紅紅綠綠的綢衣,到大街街頭扭秧歌。她們是名副其實的「聞雞起舞」。老人愛早起,是為了健康長壽。除跳舞者外,還有散步、做操、打太極拳者,都是為了運動筋骨,有利身心。 早起的觀念,我們和歐羅巴人不同。《馬克思傳》說馬克思喜歡早起,每天早上9點多就去大英博物館讀書寫作,乍看感到奇怪,「9點多怎麼還算早?」其實是,馬克思是工作到很晚,早上仍比一般人早起。而歐洲一般人都喜歡夜生活,或進酒吧喝酒,或作其他消閒,睡得晚起得也晚,黎明時分,正是他們睡得香甜之時。商店都是九十點才開門。我最近在倫敦一個住宅區看到,這裡黎明時分絕對是靜悄悄,最早上街工作的,只有送信的郵遞員。 歐洲人晚睡晚起的習慣不知始於何時,想必是工業文明的一種結果。一個連電燈都沒有,蠟燭也供不上的年代,哪裡談得上工作、娛樂到深夜?不過,我們不也已經進入文明時代了嗎?卻又何以還繼承着傳統的習慣?我想,這或許也是東西方文化心理差異的一種表現吧。 在現代化的城市,「聞雞起舞」已經只是早起的代名詞。為了環保需要,城裡不許養雞,雞鳴已成了絕響,市民早已聽不到公雞啼叫,但「聞雞起舞」這個成語留給人們的,卻是一種永恆的精神———奮發進取,艱苦謀事。[2]
詳細釋義
【成語性質】貶義詞
【感情色彩】中性詞
【成語結構】複句式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口語 。
【成語出自】我們都是急性子,無利不起早。---王朔《玩兒的就是心跳》
【英文翻譯】No benefit, no getting up early 「利」指「利益」、「好處」,「起早」泛指「多辦事 」
【相關詞】無利可圖、起早睡晩、有害無利、起早貪黑、起早摸黑、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示例
現在有一種說法是,為了自身的身體好,而早起鍛煉的人。——摘自 「無利不起早」(茶亭)《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2年12月17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