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無聲處聽驚雷(王國棟)

無聲處聽驚雷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無聲處聽驚雷》中國當代作家王國棟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無聲處聽驚雷

電視劇《狂飆》中楊健吃麵的那場戲相當出彩。

對南方人來講,雞蛋面曾經是有着特殊意義的。小時候我家燒雞蛋面通常是三種情況:一是有客人來;二是家中有人生日;三是大年初一。我母親喜歡在麵條底下埋兩個水煮蛋。網友柳線在她的《往事·拜年》一文中詳細記錄了拜年時吃麵的場景,那時給你煎荷包蛋的親戚,是真的想讓你吃掉雞蛋的,水煮蛋對很多人家來講都只是撐撐場面,是一種好客的象徵,沒吃掉的雞蛋又會放到下一撥客人的碗底。我們去親戚家拜年時母親再三交待不要吃碗裡的雞蛋。當然,現在條件好了,沒人會心疼兩個雞蛋的。

麵條有時候是禮遇,有時候是祝福,當然,有時只是為了方便。《狂飆》中楊健讓母親燒麵條就是圖方便——對於編劇來講,也是重要的道具。

楊健出逃前帶着馬濤回家,楊母要去燒點吃的,楊健說燒碗麵條吧。楊母高高興興地去燒了兩碗麵條。她燒的是雞蛋面,面是青菜面,蛋是荷包蛋。馬濤急着趕路,埋頭吃麵,不時看手錶。兒子回家,帶回了熟識的夥伴,大家坐着吃麵,這本該是一個溫馨的場面。

沒想到楊健拿了一口小碗,給母親分了一碗麵條,還把一個荷包蛋夾給了母親。這時的楊母就察覺到了其中的微妙。兒子回家沒有事先電話告知,進家門的表情也是沉重的。作為母親,對兒子的氣息再清楚不過,通過兒子的呼吸都能感覺到兒子心裡藏着事。麵條分碗,這異於常理的舉動讓母親眼裡的歡喜換成了沉重。但楊母只是看了眼顯得有些心急火燎的馬濤,一句話也沒說。

接下來楊健跟母親交待了兩件事:一是大姐孩子上學的事落實了;二是給母親安排到了養老院。楊母眼裡的光再次暗淡了下去——這分明是在交代後事!楊母裝作平靜地說着話,關於楊健到底出了什麼事,她還是半個字也沒問。

楊健和馬濤很快吃完了面,楊母起身去廚房收拾碗筷。這時導演給了一個長鏡頭,鏡頭中楊母那蹣跚的背影是多麼落寞、悲傷!楊健跟到廚房,看到母親要整理垃圾袋,楊健搶着去拿袋子,楊母說着「不用不用」,也去搶,母子倆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母子倆最終還是沒提一句楊健出事的話。清代詩人蔣士銓寫過一首《歲暮到家》的詩,最後兩句是「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此刻的楊健就是詩中那不敢述說風塵的兒子,對母親只有無盡的愧疚。而那位本該「呼兒問苦辛」的母親,卻絲毫不忍碰觸兒子的傷心事,只有緊緊握着兒子的手,相顧無言!

影視劇表達人物內心情感無非是語言和肢體。

電影《滿江紅》的結尾部分用的是語言。假秦檜被刀抵着腰,高聲朗誦岳飛的《滿江紅》。假秦檜一直活得屈辱,當他被挾持着背誦《滿江紅》的時候,正好也是一種宣洩,屈辱感加上激憤的解脫感,正好符合詞的基調。這個橋段對整部電影來講多少有點霸王硬上弓的牽強,但是效果很好。雷佳音的語速語調語感完美釋放了「壯懷激烈」的悲和壯,使得那首詞猶如破空而出的利箭,直抵人心。

《狂飆》中楊母則用的是肢體語言。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感情是細微而豐富的,楊健的母親用眼神的變化、走步的姿勢和緊握的雙手,不說一句話,卻把一位母親的心疼、無奈、不舍表達得淋漓盡致。相比於擲地有聲的語言,那些不着一字的表演反而更有張力,讓人對一位母親的隱忍體會更深。

於無聲處聽驚雷,母親對兒子的情感無需多言,一舉一動一顰一笑無不是牽掛,無不是繾綣,無不是慈悲![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