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米蘭·昆德拉)
目錄
內容簡介
《無知》是被法國讀書界稱為「遺忘三部曲」的最後一本(之前兩本分別是《緩慢》、《身份》)。米蘭·昆德拉早期作品的主題往往離不開政治和性這兩個主題,但在後期,他的作品中關於政治的題材漸漸淡化而哲思的傾向更為明顯。《無知》述說流亡西方的捷克人回鄉尋根,卻在現實巨大的落差中經歷迷惘、失望及尋找自我的過程。
這種可怕的噩夢在伊萊娜看來,簡直太不可思議,了,因為她感到自己同時還飽受不可抑制的思鄉之情的煎熬,有着另一番體驗,那是完全不同的體驗:明明在白天,她腦海中卻常常閃現故鄉的景色。不,那不是夢,不是那種長久不斷,有感覺、有意識的夢,完全是另一番模樣:一些景色在腦海中一閃,突然,出乎意料,隨即又飛快消失。有時,她正在和上司交談,忽然,像划過一道閃電,她看見田野中出現一條小路。有時在擁擠的地鐵車廂里,一條布拉格綠地中的小徑也會突然浮現在她眼前,轉瞬即逝。整個白天,這些景象閃閃滅滅,在她的腦中浮現,緩解她對那失去的波希米亞的思念。
同一個潛意識導演在白天給她送來故土的景色,那是一個個幸福的片斷,而在夜晚則給她安排了回歸故土的恐怖經歷。白天閃現的是被拋棄的故土的美麗,夜晚則是回歸故土的恐懼。白天向她展現的是她失去的天堂,而夜晚則是她逃離的地獄。《無知》述說流亡西方的捷克人回鄉尋根,卻在現實巨大的落差中經歷迷惘、失望及尋找自我的過程。
人們不斷地批評那些歪曲、重寫、偽造自己的過去,或是擴大某一事件的重要性而不提另一事件的人;這樣的批評是公正的,但如果在此之前不做一項更基本的批評,也就是對人的記憶本身的評批,它們就不具備重要性,因為人的記憶,可憐的記憶,真的能做些什麼呢?它只能留住過去可憐的一小部分,沒人知道為什麼留住的恰恰是這一部分,而不是另一部分,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在神秘地進行,超越我們的意志和我們的興趣。我們將無法理解人的生命,如果我們竭力排除下面這一最為明顯的道理:事實存在時的原來模樣已不復存在;它的還原是不可能的。
作者簡介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小說家,出生於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自1975年起,在法國定居。長篇小說《玩笑》、《生活在別處》、《告別圓舞曲》、《笑忘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說集《好笑的愛》是以作者母語捷克文寫成。而他的長篇小說《慢》、《身份》和《無知》,隨筆集《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帷幕》以及新作《相遇》則是以法文寫成。《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戲劇代表作。 愛、死、喜、悲,這些常見的主題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各種情況下和各類媒體中都能找到。米蘭昆德拉通過在他筆下人物和讀者之間架構起一種深層的精神聯繫,對上述每一種主題都進行了極為深刻的探索。昆德拉常常將自己置身於小說之中,與自己的創作進行互動;同樣地,他也邀請我們這些讀者參與其中,請讀者與他筆下的人物建立起聯繫。貫穿昆德拉小說始終的是他大聲疾呼的一個重要主題:人生不過是去往何方與來自何處的事情。在他的幾部小說中,昆德拉從幾個不同方向對這一主題進行了展開闡釋;通過昆德拉以哲學為導向的方法,這些闡釋過程觸及到了人類生活的觀念問題。 米蘭昆德拉小說非常注 ……
內容預覽
1「你還在這兒幹什麼?」她話中並沒有惡意,但也不客氣;茜爾薇是在生氣。「那我該在哪兒呢?」伊萊娜反問道。「在你家!」「你是想說在這兒我不再是在家了?」當然,她並不想把她逐出法蘭西,也不想讓她覺得自己是個不受歡迎的外國人:「你知道我想說什麼!」「是的,我知道,可你怎麼忘了我在這兒有工作?有住房?還有孩子?」「聽着,我了解居斯塔夫。他一定會想方設法,讓你回到祖國去。你那幾個女兒,別跟我開玩笑了!她們都有了自己的生活!我的上帝,伊萊娜,目前在你們家鄉發生的一切,是那麼令人神往。在這樣的情況下,問題總是好辦的。」「可是,茜爾薇!並不僅僅是實際問題,像就業啦,住房啦。我在這兒已經生活了二十年。我的生活在這裡!」「你們家鄉在鬧革命!」她以無可爭辯的口吻說道。然後沉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