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无纺布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无纺布又称不织布,是由定向的或随机的纤维而构成。因具有布的外观和某些性能而称其为布。无纺布具有防潮透气、柔韧、质轻、不助燃、容易分解、无毒无刺激性、色彩丰富、价格低廉、可循环再用等特点。如多采用聚丙烯(pp材质)粒料为原料,经高温熔融、喷丝、铺纲、热压卷取连续一步法生产而成。由于它的外观形似珍珠,又称为珍珠画布。

目录

无纺布的用途

医疗、卫生用无纺布:手术衣、防护服、消毒包布、口罩、尿片、民用抹布、擦拭布、湿面巾、魔术毛巾、柔巾。卷、美容用品、卫生巾、卫生护垫、及一次性卫生用布等。

家庭装饰用无纺布:贴墙布、台布、床单、床罩等。

服装用无纺布:衬里、粘合衬、絮片、定型棉、各种合成革底布等。

工业用无纺布;屋面防水卷材和沥青瓦的基材、增强材料、抛光材料、过滤材料、绝缘材料、水泥包装袋、土工布、包覆布等。

农业用无纺布:作物保护布、育秧布、灌溉布、保温幕帘等。

其它无纺布:太空棉、保温隔音材料、吸油毡、烟过滤嘴、袋包茶袋、鞋材等。[1]

无纺布的保养

要保持清洁,经常换洗,防止蛀虫滋生。  

换季储存时,须洗涤、熨烫、晾干后套塑料袋封存,平放在衣柜内。要注意遮光,以防褪色。应经常通风、除尘去湿,不可曝晒。衣柜内要放入防霉、防蛀虫片剂,以免羊绒制品受潮发霉生虫。  

内穿时与其配套的外衣衬里要光滑,口袋内忌装硬物如笔、钥匙包,手机等,以免局部磨擦起球。 外穿时尽量减少与硬物的摩擦(如沙发靠背、扶手、桌面)和钩挂。穿着时间不易太长,5天左右须停穿或换穿,使衣物恢复弹力,以免纤维疲劳受损。  

如有起球,不可强拉,须用剪刀将绒球剪去,以免因脱线而造成无法修补。[2]

无纺布一次性用品

医用无纺布产品是利用化学纤维包括聚酯、聚酰胺、聚四氟乙烯(PTFE)、聚丙烯、碳纤维和玻璃纤维制成的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包括一次性口罩、防护服、手术衣、隔离衣、实验服,护士帽、手术帽、医生帽、手术包、产妇包、急救包、尿布、枕套、床单、被套、鞋套等一次性医用耗材系列。与传统的纯棉机织医用纺织品相比,医用非织造织物具有对细菌、尘埃过滤性高、手术感染率低、消毒灭菌方便、易于与其它材料复合等特点。医用非织造产品作为用即弃的一次性用品,不仅使用便利,安全卫生,还能有效地防止细菌感染和医原性交叉感染。在我国,用于医疗卫生产业的投资已达千亿元以上,其中卫生用品及材料总产值约达640亿元,并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以无纺布为原料的面粉袋,具有质轻、环保、防潮、透气、柔韧、阻燃、无毒无刺激、可循环使用等特点,是国际上公认的保护地球生态的环保产品,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类米面小包装,如:小麦粉、玉米粉、荞麦粉。大米等。这类无纺布制品采用水墨印刷,美观大方,色彩逼真,无毒无味无挥发,较油墨印刷更为环保清洁,充分满足了现代人的环保要求。由于产品质量可靠,价格实惠,使用寿命长。主要规格有1公斤、2.5公斤、5公斤、10公斤等规格米面精装袋、包装袋等。

无纺布袋(又称为非织造布袋,英文:Nonwoven bags)是一种绿色产品,坚韧耐用、造型美观,透气性好,可重复使用、可洗涤,可丝印广告、唛头、使用期长,适宜任何公司、任何行业作为广告宣传、赠品之用。消费者在购物的同时又得到了一个精美的无纺布袋子,而商家以得到了无形的广告宣传,两全其美,所以无纺布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3]

无纺布纺织工业的发展

截止1998年,全世界的无纺布消费量已达到240万吨。在1970年时,其消费量仅为40万吨,而到2007年,其消费量有望达到400万吨。 无纺布的生产商主要集中在美国(占全世界的41%),西欧占30%,日本占8%,中国的产量仅占全世界的3.5%,其消耗量却为全世界的17.5%,2018年,中国无纺布产量593.22万吨,占全球总量37.91%,全球产能第一。 人造纤维仍支配着无纺布的生产,而且在2007年以前,这种情形不会有大的改变。全世界范围内用于无纺布生产的纤维中有63%为聚丙烯,23%为聚酯,8%为粘胶,2%为丙烯酸纤维,1.5%为聚酰胺,剩余的3%为其他纤维。 无纺布在卫生吸收材料、医药用、交通工具用、制鞋用纺织材料上的应用量有明显增长。[4]

无纺布生产和消费

全球无纺布消费量在1983年时为80万吨,而到1985年时增长到110万吨,1988年为140万吨,到了1998年,全球无纺布消费量达到240万吨,预计到2005年,其消费量可达到370万吨。 用于各种纺织品的人造纤维消费量在1983年时为1690万吨,到1988 年增长到2040万吨,1998年达到了3040万吨,预计到2005年,其消费量为3700万吨,2007年可达到3830万吨。 人造纤维在无纺布生产中的消费增长率预计到2005年,其消费增长率可达到10%,到2007年时将达到10.4%。导致无纺布工业消耗增长如此之快的部分原因为中国、东南亚、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的辅助工业的增加。[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