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謂損失
無謂損失是中國專有名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目錄
名詞解釋
無謂損失又稱為社會淨損失,是指由於市場未處於最優運行狀態而引起的社會成本,也就是當偏離競爭均衡時所損失的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之和。
社會淨損失是由於壟斷、關稅、配額、稅收或其他扭曲等因素引起的生產者、消費者和政府都得不到的那部分,使資源得不到最佳限度的分配。例如,當壟斷企業抬高價格時,消費者將減少消費,這樣將導致減少的數量中本來可以實現的消費者剩餘都流失了,這種社會性損失就是社會淨損失。
壟斷的無謂損失解讀
壟斷的無謂損失指由於壟斷定價、政府稅制等因素引起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得不到的那部分。
在經濟學領域中,經濟行為所產生出來的效力是用經濟效率來衡量。經濟效率與物理上的效率不同,經濟學上的效率是指一項資源分配的過程當中,參與者所獲得報酬的程度。
如果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轉變為一個壟斷的市場,這種轉變所帶來的總剩餘的減少就是無謂損失。
通常條件下,市場的有效性隨着壟斷程度提高而逐漸降低,壟斷市場的有效性尤為如此。
產生原因:由於壟斷時生產商較少,對於市場難以滿足,以及稅制等多方面原因,導致市場有效性降低,降低的部分即稱為無謂損失(Dead weight lost)。
壟斷市場的無謂損失有一定特點,在相同規模市場下,其無謂損失相比於其他市場模式會較大,損失變大則市場效率降低,而市場效率降低正是稅率較高的原因之一。
為什麼徵稅會產生無謂損失
我們以從量稅來分析銷售稅的影響。如圖,最初均衡數量和價格分別為Q*和P*。政府對每單位產品徵收t單位從量稅,均衡產量為Q1,消費者支付的價格為P1,生產者得到的價格為P2。由於銷售稅導致的價格上升,以及需求量及供給量的減少,使得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剩餘都減少:消費者剩餘的損失為矩形面積A加三角形面積E,即-A-E;生產者剩餘的損失為矩形面積B加三角形面積F,即-B-F。政府由於銷售稅增加了財政收入,其獲得的銷售稅總額等於單位商品的從量稅額乘以銷售量,等於圖中兩個矩形面積A+B。考慮到政府的稅收收入通常用於社會公眾項目的支出,可為視為社會福利,於是,從市場整體的角度看,福利變化量=消費者剩餘的變化量+生產者剩餘的變化量+政府的銷售稅收入=(-A-E)+(-B-F)+(A+B)=-E-F。具體地看,在消費者剩餘的損失(-A-E)和生產者剩餘的損失(-B-F)中,-A-B轉化為政府收入A+B,而餘下的剩餘損失-E-F則是無謂損失。所以,銷售稅最終導致了市場福利的減少。
當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既定時,無謂損失的大小受稅收大小影響,稅收越大,無謂損失越大,反之,則越小。
當稅收既定時,無謂損失的大小與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繫:需求彈性或供給彈性越大,則稅收所導致的無謂損失就越大。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作為中國人的你知道有多少個嘛?,搜狐,2022-08-14
- ↑ 漢語的發展史,你了解多少:你真的會說漢語嗎?,搜狐,202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