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內容簡介

二戰後,年輕的英國電子工程師倫納德被派往德國參與英美合作的情報工程。戰後的柏林,滿目瘡痍,善良單純的倫納德卻在這裡邂逅了美麗溫柔的德國女子瑪麗亞,從而捲入了一個充滿愛與性的狂亂世界,色授魂與,不可自拔。正當兩人難捨難分之際,一次意外謀殺,終使兩人擦肩而過,抱憾終生。

這是一段冷戰時期的羅曼史,一場二戰之後的間諜戰,一部驚悚的犯罪心理小說……一如既往,麥克尤恩把愛情、戰爭、懸疑、犯罪、性,以及黑色幽默等種種元素糅合得天衣無縫,他的筆下展現的是一個蕭索絕望的柏林城,在這裡,純潔無辜之人無處容身,恐懼寒冷處處籠罩着他們,直至走向無盡的黑夜。

作者簡介

伊恩•麥克尤恩,1948年生,英國當代著名作家。1976年以處女作短篇小說集《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成名,並獲當年毛姆獎。此後佳作不斷,迄今已出版十幾部既暢銷又獲好評的小說,其中《阿姆斯特丹》獲布克獎,《時間中的孩子》獲惠特布萊德獎,《贖罪》獲全美書評人協會獎。近年來,隨着麥克尤恩在主流文學圈獲得越來越高的評價,在圖書市場上創造越來越可觀的銷售記錄,他已經被公認為英國的「國民作家」,他的名字已經成為當今英語文壇上「奇蹟」的同義詞。

原文摘錄

有時候我生你的氣,你真不該心懷氣氛而默默地退出。你真是英國人的派頭!真是個大男人的派頭。如果你認為有人背叛了你,你就應該堅守陣地,為了屬於你的東西而戰鬥。你應該責備我,你應該責備鮑勃。應該打上一架,我們就會把事情弄弄清楚。可是我知道,使你不戰而退的是你的驕傲。使我沒有到倫敦去找你結婚的,也正是同樣的驕傲。我沒法面對我那可能會遇到的失敗。 當你在可憐你自己的時候,你就會更加莫名其妙地和自己作對.

書評

就算是沒有開篇對卡夫卡名篇《地洞》的引用,你也會發現這部「沉悶的羅曼史」有很深的向卡夫卡致敬的意味,故事發生的地點柏林沒什麼實體感,反倒夾帶很強的象徵色彩。主人公倫納德敏感自閉的狀態像極了卡夫卡那些永遠青澀痴純的處男主人公,美國佬葛拉斯一出場就能套入強烈的卡夫卡式「他人」設定,而最典型的傳承則暴露於那些不厭其煩又枯燥至極地對主角工作狀態的描述,燒紙箱子也好,擺弄設備也好甚至讓人想起《在流放地》中那和刑具較勁的軍官。

但是嚴格來說,伯納德與他的工作內容卻有着揮之不去的疏離感,他從事情報工作,本應訥言敏行,謹慎小心,但這位卻好像玩鬧一般無所謂,說他舉重若輕或者冷靜淡定過分抬舉了他,倫納德對自己的工作似乎沒有任何自覺性,只是安靜地執行命令,既無激情也無態度,歸結於他性格中那種聖徒式的自尊。

所以說,《無辜者》雖然是個宏大現實背景下的長篇,卻在許多方面接近《只愛陌生人》,寫得很有虛幻時空中寓言的味道,人物典型化的過於乾淨了,很多細節場景,有如電影裡凝固又緩慢流逝的畫面,似乎鏡頭虛焦,背景音樂響起,比如那兩個士兵在戶外拋接橄欖球的場面。

無辜也好,純潔也好,英文都是Innocent,指向都是視角人物倫納德,倫納德的無辜並不是無罪,而是坦然的問心無愧,是誠懇的「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情勢使然」。倫納德有種單純的驕傲,這種驕傲帶來的最大邪惡面是他的妄想傾向,但他缺並未狂妄到想免疫於原罪的困擾——他只是過於單純的把別人的寬容想得太體貼,這點在他與瑪麗亞的關係中顯得更明顯。

無辜也好純潔也罷,最怕的是自覺,從法律意義上講,失手殺人又分屍的倫納德絕不無辜,他的無辜認定更多是來自道德層面,也就是純潔了,而他顯然是自覺性過強了,讓他對意外的冒犯非常敏感,對攻擊性行為有種近乎狂熱的報復心,這便反而成了他的問心有愧。

永遠不要低估一個內向宅人的破壞力,他們都是潛在的獨裁者。正是因為他們對不可控的事物缺乏應對力,對外界的變幻持有恐懼和排斥,他們才會習慣於和能夠駕馭的自己相處,然而當情勢逼近時,他們往往會選擇將那些控制不住的外物強行納入自己的領地,然後強迫自己認可這是可控的,或者完全被動地接受一個指令,(對倫納德來說,就是上級的或者瑪麗亞的),然後按自己的行為模式將其捏拿整合,最可怕的莫過於他們行事全過程中強烈的無辜感,以及這種無辜感與人類本身罪惡感的違和所帶來的一些更糟糕的東西——倫納德並不真的覺得無辜,因為他行為引發惡劣後果時往往採取逆來順受的態度,但他確實又認為「他無辜」這使他在沒有遭到什麼惡劣對待又會主動表現侵略性,這不僅僅是英國人那種低調的狡黠,恐怕也是男人難免虛偽的一部分。

瑪麗亞同樣也是「無辜者」,她身上有女人那種與不安全感對抗的終身努力,也有每個女人都會有的對男人矛盾訴求,最後那封信中交織着歉意和譴責,謙卑與驕傲,真摯又可惡,比起倫納德,她身上更具備感知時代的力量,對命運也更加具有主動權,他們的感情失敗,歸根結底還是對「有罪狀態」的不能共容,然而我們不能說選擇沒有對錯,但卻可以說選擇一定有遺憾。

在這個故事中,倫納德和瑪麗亞沒有做錯什麼事,但似乎也沒做對什麼事,最後的偉大冒險得到誤讀,成為他們的命運轉折點,與其說是命運使然,更不如說是命運的刻意嘲笑,在時代給人的壓抑背景下,無論是心底純白的男主角,還是堅強克制的女主角,都註定要為曾遭受的壓抑或折磨償付一些美好的東西。許多時候我們因為一些小事天翻地覆,其實還是因為我們本來就註定有天翻地覆的那一天。

與《在切瑟爾的海灘上》相比,《無辜者》的故事更陰冷,更沉鬱,愛情卻更光明,前者的男女近乎模範,卻經不起最細微的打擊,後者的主人公各自有各自的麻煩,還共同碰上了新的麻煩,結局卻未見得更糟,你實在是搞不清楚,到底那個時段的伊恩更可恨一些。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