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2016.01.06

既(拼音:jì)是漢語常用字 ,最早字形見於商代甲骨文 。"既"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一個人坐在食器(皀)前扭頭的樣子,表示吃飽了。本意即吃完飯,引申為盡、完。由盡、完虛化為表示已經,用作副詞;也作連詞,表示推論因果關係。在與"又"、"且"、"也"連用時,表示同時存在兩種情況。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既

拼音; jì

注音; ㄐㄧˋ

平水韻; 去聲五未

部首; 旡(傳統歸無部)

筆畫數; 4+5

筆順; ㇕一一㇙丶一㇗ノ乚

舊體; 旣

統一碼; 65E2

大五碼; AC4A

四角碼; 71714

五筆; VCAQ

倉頡; AIMVU

鄭碼; XOHR

字級; 一級(1721)

字源解詁

會意字。甲骨文像人坐於盛滿食物的簋旁,但已轉頭向後,以表現用食完畢之意(圖1-2)。"既"字始見於商代,殷商後期,左部平底圈足形食器變作向下的窄弧形(圖3)。小篆變作斜下雙歧的"匕"形(圖11)。戰國楚系文字普遍把"旡"訛同"次"(圖6),這在南楚一帶曾影響至秦漢一段時期。 "旡"在《說文》小篆中訛作"欠"(圖11),但秦泰山刻石(圖8)完全承繼商周至戰國正宗,下啟秦漢隸變。 "既"字楷書舊字形寫作"旣",左旁皀沿襲小篆,7畫,右旁旡沿襲漢隸, 5畫。現代規範字形全本自漢隸,左旁5畫,右旁旡4畫。 近字辨析 即、既

這兩個字形相近,但音義都不同。"即"讀jí,主要意義是到、靠近,由"即"組成的常用詞語有"即便""即使"。"既"讀jì,主要意義是已經,由"既"組成的常用詞語有"既……又……"(既生動又活潑)、"既然"。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五】【皀部】居未切(jì)

小食也。從皀旡(jì)聲。《論語》曰:"不使勝食既。"

【注釋】①小食:徐灝《說文段注箋》:"小食易盡,故引申為盡也,已也。"②《論語》:指《鄉黨篇》。

說文解字注

小食也。

注:此與口部嘰音義皆同。玉藻、少儀作禨,假借字也,引伸之義為盡也、已也。如《春秋》曰有食之既。周本紀東西周皆入於(於)秦,周既不祀,正與小食相反。此如亂訓治,徂訓存。既者,終也,終則有始。小食則必盡,盡則復生。

從皀,旡聲。

注:居未切。十五部。

《論語》曰:"不使勝食既。"

注:《鄉堂》篇文,此引經說假借也。《論語》以既為氣,如商書以ᚽ為好,詩以夃為姑之類。今《論語》作氣,氣氣(繁體)古今字。作氣,葢(蓋)魯論也。許偁,葢(蓋)古文《論語》也。或雲:謂不使肉勝於(於)食,但小小食之。說固可通,然古人之文,雲不使勝則已足,不必贅此字。

康熙字典

【卯集下】【無部】 旣·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7

《唐韻》居豙切《集韻》《韻會》居氣切,音曁。《說文》小食也。從皀聲,論語曰:不使勝食既。○按今《論語》作氣。

又《玉篇》:已也。《易·小畜》:既雨既處。《詩·召南》:亦既見止,亦既覯止。

又《博雅》:盡也。《易·既濟疏》:既者,皆盡之稱。《書·舜典》:既月。《左傳·桓元年》:日有食之既。

又《博雅》:既,失也。

又與漑同。《史記·五帝紀》帝嚳既執中而徧天下。注:徐廣曰:古既字作水旁。

又《集韻》幾利切,音冀。義同。

又許既切,音欷。餼或作既。饋客芻米也。《禮·中庸》:既廩稱事。注:既讀為餼。餼廩,稍食也。

【卯集下】【無部】 既·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7

《正字通》:俗旣字。

廣韻

居豙切,去未見 ‖旡聲隊1部

已也。盡也。又姓,吳王夫旣之後。居豙切。七。[1]

參考文獻

  1. 即和既怎麼區別 , 360問答 , 2016.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