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不咎
既往不咎 |
jì wǎng bù jiù |
近義詞 :賞罰分明、信賞必罰 反義詞 :不咎既往 出 處 :《論語·八佾》 體 裁 :成語 釋 義 :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 |
既往不咎是一個成語,讀音是jì wǎng bù jiù,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出自《論語·八佾》。
目錄
基本介紹
【注音】jì wǎng bú jiù
【解釋】既:已經;往:過去;咎:責怪。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
【易錯點】既往不(究)
【年代】古代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對以往的錯不再責備
【結構】主謂式
【同義詞】不咎既往
成語出處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論語·八佾》)
典故
一天,魯哀公約孔子及其弟子宰予交談社祭(祭土地神)之事。哀公問宰予:「供奉土地神的神土(木牌位)用什麼木料?」
宰予回答:「夏代用松木,商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周代用栗木的意思是使黎民百姓害怕得戰戰慄栗。」
對此,哀公請孔子加以評說。
孔子說:「已經完成的事就不要再說了;正在順勢辦的事,就不要再勸阻;而對已經過去的事,應既往不咎,不必再予追究了。」
宰予問:「老師,您談到『既往不咎』,對已經過去的錯誤不再追究責備,是廣義的,還是專指周代的做法?」
孔子認為周代的做法及其用意是不妥當的,但又不便明講,所以,只好用較為模糊的語言回答:「對於既成事實的事,何必再去追究責備呢?把『既往不咎』的含義推而廣之,又有何不可呢?」
宰予又問:「對於曾傷害過您的感情而後來又認錯的人,您能對他寬容嗎?」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魯哀公問孔子的弟子宰我用什麼樹木製作土地神神主,宰我回答夏朝人用松木,殷代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栗木,栗木就是讓人害怕。孔子聽到這種回答十分不滿,責備宰我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春秋時期,魯哀公對祭祀土地神這件事情非常重視。在國家遇到外敵侵擾而出兵打仗時,他也把土地神的牌位帶在身上。他認為土地神對所有的國家大事都有着很強的支配作用,因而對它十分虔誠恭敬。既然要祭祀土地神,就需要替它立一個木製的牌位,而牌位用什麼木材比較好呢?這個問題卻難倒了魯哀公。
有一天,魯哀公派人把孔子的學生宰我找來,問道:做土地神主的牌位用什麼木材最好呢?宰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板栗木。
後來,孔子知道了這件事,認為宰我的答覆非常荒唐,毫無根據,於是把他叫來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教育。孔子語重心長地對宰我說:已經做了的事,不用再解釋了;已經做完的事,也不要再勸諫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要再責怪了。(原文是:'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今後你說話一定要小心謹慎,尤其是在國君面前,更不能不懂裝懂。不然,一旦話說出口,後悔就來不及了。 孔子果斷地回答:「能,也可以既往不咎!」
哀公、宰予點頭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