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日冕是環繞太陽周圍的等離子體光環, 環繞其它恆星的稱為冕或星冕。太陽的日冕延伸到外太空數百萬公里,在每一次的日全食中都很容易看到[1];平常也可以透過日冕儀觀測。英文的冕 (corona)字源自拉丁文,意思是冠,再追溯則為古希臘的κορώνη(korōnè,意思為「花環、花冠」)。

分光術的測量顯示日冕是溫度超過1,000,000k,強烈電離的等離子體,比太陽表面熱了許多。

目錄

分類

來自日冕的有三個主要的來源,而且都來自空間中相同的區域。

K冕:源自德語的kontinuierlich,意思是連續,它是陽光經由自由電子的湯姆森散射造成的。來自光球層的可見光,在日冕中被等離子體吸收產生的吸收譜線,因為強大的多普勒致寬的擴散,使被反射的光球層吸收線完全被遮蔽掉,造成光譜的外觀呈現沒有吸收譜線的連續光譜

F冕:因約瑟夫·夫朗和斐而得名,是由被塵埃反射的太陽光所產生,並且可以被觀測到。因為它的光包含了在原始的陽光中可以看到的夫朗和斐吸收譜線;它從太陽延伸到非常大的離日度,就會被稱為黃道光。

E冕:也稱為發射冕(E為發射),是由存在日冕等離子體中的離子產生的光譜發射線。它可以被觀測到是寬譜線、禁線或是熱發射線,並且是日暈成分的主要資訊來源。

歷史

在1724年,法-義天文學家詹姆斯·馬拉爾迪認識到在日食期間可見的光環屬於太陽,而不是月球。在1809年,西班牙天文學家joséjoaquín de ferrer創造了日冕一詞。1806年,德費雷爾依據自己在紐約Kinderhook的觀測,也提出日冕是太陽的一部分,而不是月球的一部分。英國天文學家Norman Lockyer確定太陽色球中有一種地球上未知的元素,現在該元素被稱為氦[2]。法國天文學家皮埃爾·詹森指出,日冕的大小和形狀會隨着太陽黑子周期的變化而變化。在1930年,伯納德·李奧特發明了日冕儀,能夠在沒有日全食的情況下看見日冕。在1952年,美國天文學家尤金·派克認為太陽的日冕可能是被類似閃焰,但覆蓋在整個太陽表面,微型、明亮且無以計數的納米閃焰加熱。

冕環

冕環是磁性太陽日冕的基本結構。這些環圈的是封閉性磁通量,和在冕洞區中發現的開放性磁通量的太陽風是堂兄弟。由太陽內部產生的磁通量環圈充滿了炙熱的太陽等離子體。由於這些冕環區域的磁活性增強,通常是閃焰和日冕物質拋射(CME)的前兆。

視頻

日冕 相關視頻

日冕層長什麼樣
今年520看到的日冕,神奇的天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