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日地距離
圖片來自人民號

日地距離,又稱太陽距離,指的是日心到地心的直線長度。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是個橢圓,太陽位於一個焦點上,所以這個距離是時刻變化着的。其長度大小約為149597870千米。日地距離又是是天文學上的長度單位,曾以地球-太陽的平均距離定義,現已改為其絕對距離149,597,870,700米。[1]在天文上把這個長度確定為1AU,即一個天文單位。

目錄

簡介

日地距離(Earth-Sun Distance)其最大值為15 210萬千米(地球處於遠日點);最小值為 14 710萬千米(地球處於近日點);平均值為14 960萬千米;這就是一個天文單位,197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它確定為 149597870千米,並從1984年起用。按此距離計算,太陽光到達地球表面只需8分18秒。[2]

測量方法

測量日地距離的方法有好幾種,一種是利用金星凌日(即太陽、金星一地球剛好在一條直線上);另一種方法是利用小行星測量日地距離。歷史上就是用前一種方法測出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的。

測量歷史

1716年哈雷就提出利用不同地點觀測金星凌日來測量日地距離的方法。

1672年, 天文學家、工程師 Giovanni Cassini 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精確日地距離的人。Cassini 通過將自己測量的到火星的距離與他同事 Jean Richer 的觀測數據進行對比,並結合了他們的計算,得出太陽到地球的距離約為 8700 萬英里,這個數據與今天天文學家假設的數據相當接近。

1677年,21歲的哈雷對將要發生在1761年的金星凌日作了預報,他明白,自己是無法親自看到那年的金星凌日了。但哈雷相信,只要通過觀測金星凌日得到了金星的視直徑,並且知道金星的公轉周期,則太陽視差可以很容易地由開普勒第三定律推算出來,從而計算日地距離。

1761年,果然如哈雷所料,出現了金星凌日,但由於金星路徑太過接近太陽邊緣,無法精確測量,天文學家們只好相約8年後,1769 年的另一次金星凌日時再完成哈雷這樁壯志。

1769 年5月23日,在歐洲天文學家與航行至塔希提島的庫克船長合作觀測下,終於得到精確的觀測資料。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英法兩國正在交戰,但為了完成這項歷史性的科學探測任務,法國政府特別下令海軍不但不得攻擊庫克船長的奮進號(ENDEAVOUR),還必須保護其航行安全。正是在這種國際合作之下,數百年來未解的「天文單位」才得以在這難得的天象機會下見諸於世人。

1771年,法國天文學家拉朗德(Lalande)根據這次珍貴的觀測資料,首次算出了地球與太陽間的距離大約為 1.52~1.54億公里,與今日的測量值1.49597870691億公里甚為接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