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
舊 |
舊(拼音:jiù)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上部像鳥,下部是聲旁"臼"。
據《說文解字》,"舊"的本義是鳥名,即"鴟舊",屬貓頭鷹一類。現代常用的與新相對的"舊",則是假借之義。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舊
拼音; jiù
注音字母; ㄐㄧㄡˋ
平水韻部; 去聲二十六宥
部首; 丨、日
總筆畫; 1+4、4+1
倉頡; LA
五筆; HJG
統一碼; 基本區 U+65E7
四角碼; 2600₀
造字法; 形聲字
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字級; 一級(0232)
繁體字; 舊
異體字; া�、ે�
文字源流
《說文解字》:"舊,辦舊,舊留也。從萑,臼聲。鵂,舊或從鳥,休聲。"辦,通作鴟。按照許慎的解釋,舊是辦(鴟)舊、舊留;異體字作鵂,又叫鵂留、鵂鶹,是一種猛禽,即貓頭鷹。
"舊"字在殷商時代就已出現。甲骨文作圖1、2,上部的萑(huán)就是貓頭鷹的加符象形字,甲骨文上部的兩隻角,應該就是貓頭鷹的兩簇耳羽。還有一變是形旁"萑"易作"隹"(圖3、4),隹即鳥,屬於形義相近相關的偏旁更替。甲骨文下部的"凵"在甲骨文中常與"臼"相通,這一構件在字中作聲旁,指示這個字的讀音。也有人認為下部像個鳥巢的樣子,好像一隻貓頭鷹站在鳥巢裡面。
金文的形體結構和甲骨文基本一致。或在"凵"中加幾點(圖5、6)。戰國時一方面沿襲商、西周、春秋以來的主流結構,另一方面,對商代從隹、臼聲的字也有傳承,有的還在"隹"頂、"臼"足各加一條橫線為裝飾(圖14)。篆文用臼字代替加四點的符號作圖16。篆文又有一個形聲字作圖17,《說文解字》作舊字的異體收錄。這樣,舊字的本義就是"萑",即貓頭鷹了。
隸楷文字由小篆演變而來。"舊"字在古代產生過很多異體,其中有一個作圖A,下部與簡化的"舊"一致,是構件"臼"的訛變。到了元代,人們常常借"臼"為"舊(繁)",元刊《京本通俗小說》就進一步寫作"舊"。現代整理漢字時,取以為簡化正體。
"舊"在文獻中常用為"長久""陳舊"之義,這一般認為是假借之義,因為"長久""陳舊"都是抽象的概念,不便造字,所以使用假借的辦法。由新到舊必須經過一段時間,所以舊就產生了過去、從前、原來的意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