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東河橋
舊東河橋為一座位於台灣台東縣成功鎮與東河鄉交界、橫跨在馬武窟溪上的一座橋樑,由台東縣政府東河鄉公所以及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共同管理與維護,屬於台東縣政府所列管的歷史建築之一,並被文建會評選為「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也曾是名列於「台東八景」之中[1]。
目錄
日治時期
東河橋原名吉田橋,建於1926年,由台灣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指派台東廳土木課吉田技師進行規劃並建造,在該橋建成之前,吉田技師因病逝世,為紀念他的貢獻,當時將該橋特此命名為「吉田橋」。
但吉田橋可能在公元1926年之前即已存在,例如台灣日治時期《台灣日日新報》報導,該橋始於1920年11月,是地區重要交通要道,為一座高18.8米,長127.3米的木造鐵線橋。1925年7月,吉田橋遭到暴風雨吹壞,交通中斷,人員貨物一度經由溪底通行,有關單位自1926年1月起進行復舊,工程費4萬8千圓。
吉田橋1926年7月改建完成,全長450尺(另一說440尺,約133米),共3座橋塔2主跨,為一座可通行汽車的鐵索吊橋。吉田橋竣工後,在同年8月29日上午10時舉行竣工典禮
東河遺址
日本當局在吉田橋畔從事道路工程時,發現原住民石棺、石斧、刀器、人骨、首飾用玉等遺物,台東廳於1926年9月將遺物搬送至台北博物館 。
從新東河橋(台11線)眺望舊東河橋,北側為上承式拱橋,南側為一般混凝土梁橋。
中華民國時期
台灣戰後時期「吉田橋」因吊橋鋼索腐蝕,自1952年起禁止載重車輛通行,而台灣省公路局的長途客運班車,乘客也必須下車過橋,人員與貨物運輸均感不便,迭有改建聲浪,該橋遂於1953年重建,將吊橋改建為混凝土T型梁橋與拱橋,合計南側80.5米T型梁橋孔5孔、北側46.83米上承式開腹式拱橋1孔、並保留原日治時代架設在溪中石灰岩上的中央橋塔1座4.97米,橋樑全長126.88米,橋寬4.6米,工程費新台幣104萬圓,並因地名而改稱為「東河橋」,為今日所見的舊東河橋。
1992年(民國81年),台11線東部濱海公路進行拓寬工程,由於當時的東河橋寬度僅能單線通行,因此當地民眾建議下,由台灣省公路局於下游處重新建了一座鋼架鐵橋,為現今的新東河橋,並將舊橋規劃為東河橋風景區內的行人景觀橋[2],供遊客在橋上休憩賞景,禁止任何汽機車輛進入。
視頻
舊東河橋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有人去過台東縣東河橋嗎?如何?,窮游問答
- ↑ 台東東河橋景區,青島旅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