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金蓮科
旱金蓮科(學名:Tropaeolaceae Juss. ex DC.)是十字花目下的一個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肉質草本,多漿汁。本科1屬80種。主產南美熱帶地區。我國引種栽培1種。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類法將其列在牻牛兒苗目,1998年根據基因親緣關係分類的APG分類法將其放在十字花目中。
目錄
形態特徵
一年生或多年生肉質草本,多漿汁。葉互生,盾狀,全緣或分裂,具長柄。花兩性,不整齊,有一長距;花萼5,二唇狀,基部合生,其中一片延長成一長距;花瓣5或少於5,覆瓦狀排列,異形;雄蕊8,二輪,分離,長短不等,花葯2室,縱裂;子房上位,3室,3心皮,中軸胎座,每室有倒生胚珠1顆,花柱1枚,柱頭線狀,3裂。果為3個合生心皮,成熟時分裂為3個具1粒種子的瘦果;種子不含胚乳。
下級分類
旱金蓮屬Tropaeolum L.
一年生或多年生肉質、匍匐狀或攀援狀草本。根有時為塊狀。葉圓盾形,全緣或淺裂,具長柄;無托葉。花兩性,黃色、桔紅色、紫色或雜色,左右對稱,有一長距;萼片5,二唇狀,覆瓦狀排列,基部合生,其中一片延長成一長距;花瓣5或少於5,異形,着生於距的開口處的3片較小,基部狹窄成爪,較大的2片與萼片的距相結合;雄蕊8,2輪,幾近位,分離,長短不等,花葯2室,縱裂;子房上位,3心皮,3室,中軸胎座,每室有倒生胚珠1顆,花柱1枚,柱頭線狀,3裂。果為3個合生心皮,成熟時分裂為3個具1粒種子的瘦果;種子無胚乳。
本屬約80種,分布於南美。多種可供觀賞。中國引進1種,普遍供觀賞。
本屬模式種:旱金蓮 Tropaeolum majus L.
育苗技術
旱金蓮別名金蓮花、金絲荷葉等,為旱金蓮科旱金蓮屬1年或多年生藤本花卉[1],常作為1年生栽培。旱金蓮喜溫暖、濕潤和光照充足的環境,不耐寒,最適生長溫度20~25℃,且根系淺,怕乾旱,忌水澇,但生長迅速,對土質要求不嚴,以肥沃、疏鬆沙質壤土為好。
一、種子處理
旱金蓮種子屬深休眠種子,需進行低溫沙藏處理才能打破休眠,以達到出苗快、出苗齊、苗健壯的目的。將當年新採收成熟種子用清水浸泡24小時後,用0.05%高錳酸鉀浸泡消毒2小時,流水沖洗10分鐘,以1份種子和3份濕沙混合均勻,濕沙以手握成團、觸之能散為度,置於4℃冰箱中保存或種子坑中冷凍沙藏(種子坑選擇背風朝陽的地方,坑長寬視地勢和種子量而定),注意保持種沙混合的溫度和濕度。翌年春季3月中旬,取種子先用40℃左右溫水浸泡24小時待用,可起到殺菌和催芽作用。
二、基質配製
因旱金蓮種子很小(直徑0.5~0.6厘米),因此要求疏鬆、透水透氣性強的基質。採用腐葉土、河沙、珍珠岩以5∶2∶1比例配製的播種基質為好,用40%甲醛500~800倍液消毒後噴水,使之濕潤待用。
三、播種育苗
一般春季3月中旬在溫室育苗,將配製好的基質裝入穴盤中,用木板輕輕刮去高出穴盤的多餘基質,用手指在裝好基質的穴盤上輕輕下壓,下壓深度1厘米左右;把處理後的種子與細干沙混勻,均勻散在穴盤中,播後覆約5毫米左右的細沙,切忌過厚。輕輕鎮壓後,澆透水,蓋塑料薄膜(保溫且防止水分蒸發,增加種子周圍的空氣濕度),放置於房子向陽處,注意保持種子層濕潤,以促進種子發芽。
四、苗期管理
發芽適宜溫度20~25℃;土壤濕度30%,空氣濕度80%以上;避免陽光直射暴曬,蓋遮蔭網,透光要均勻。7天左右種子開始破殼出土,當幼苗出土達到70%以上時,適當增加光照,遮蔭時間一般在上午10時到下午4時,以促壯苗。待幼苗適應後,可撤掉遮蔭網,視情況澆水。當幼苗長出真葉後,適當增加澆水量,減少澆水次數,促進其生長。當旱金蓮長出2~4片真葉時,用鑷子或手去除過密的苗,保證幼苗分布均勻,防止徒長。出苗1個月左右,將苗分栽入營養缽中培育壯苗。
五、定植技術
1.選地整地
選擇地勢平坦、排灌方便、疏鬆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施足底肥,翻地20厘米以上,因為低床便於灌溉、利於抗旱,所以旱金蓮採用低床定植。低床規格為:床面低於步道15厘米左右,床埂寬20~30厘米,床的大小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而定。低床之間要留出排水溝,以利於灌溉。苗床成型後,耙細整平待定植。
2.定植時間
當年小苗苗齡60~90天時,可於5月下旬~6月中旬定植,以陰天定植為好。
3.定植方法
起苗前4~5天,將營養缽澆透水。 按行株距50厘米×(20~30)厘米挖定植穴,規格視苗大小而定。 將營養缽中苗帶土取出,栽於穴內,宜淺不宜深,培土壓實,及時澆水、封穴。 根據天氣情況、幼苗生長情況調節遮蔭時間,剛定植時上午10時~下午4時利用遮陽網遮蔭降溫,4~5天後撤網。在旱金蓮生長期間,及時鬆土、除草,防止雜草與苗爭水肥。因後期小苗長勢較快,所以養分不宜供給過多,以免產生肥害,使幼苗枯死(葉片顏色加深,葉片捲起)。因此,施肥應本着薄肥勤施的原則,特別在生長旺期,要注意肥水管理,每15天左右施稀薄肥水1次,以0.015%~0.02%複合肥為宜。堅持見干見濕的澆水原則,不可過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