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昌姓,現行較罕見姓氏。漢族、景頗族、土家族有此姓。

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51位。

昌氏源自上古有熊氏,始祖名昌意。黃帝元妃嫘祖生昌意,昌意生子顓頊。顓頊支子以祖父「昌」字為姓氏。

今河南洛陽,河南內鄉,天津武清,山東平度、昌樂,山西長治,陝西韓城,湖南芷江,益陽,桃江,湖北仙桃市、潛江市、武漢市、黃石市、孝昌縣,安徽六安市、巢湖市、金寨縣;江西崇仁,福建清流,廣東新會,雲南馬關、瀘水,四川等地均有分布。

目錄

姓氏源流

昌(Chāng)姓源出有三:

出自有熊氏

為黃帝的嫡系胤胄,始祖昌意之後,以祖字為氏。據《風俗通》、《史記•五帝紀》等所載,黃帝娶妻嫘祖(公元前2839年,黃帝廿九年,嫘祖於若水生昌意)。黃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為妻,生子顓頊。後昌意攜全家北遷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省樂西北),其子顓頊後為部落首領,建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為高陽氏。高陽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

出自妊姓

為黃帝二十五子十二胞族之後中有昌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相傳黃帝有25個兒子,為4母所生,分化成12個胞族,分別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僖、繯、依,昌氏是妊氏的後代,子孫沿襲至今。

出自黃帝臣名昌寓

其後世子孫以昌為姓。

得姓始祖

昌意。據《風俗通》上說,昌姓,是黃帝子昌意的後代。又據《史記•黃帝紀》記載,昌意是黃帝的正妃嫘祖所生的兒子,後來娶蜀山氏之女為妻,就生了顓頊帝高陽氏,成為繼承黃帝領導中華民族的古帝王之一。顓頊的母親,也就是昌意所娶的那位蜀山氏之女,據《史記•五帝紀》的記載,也是以昌為姓,叫做昌仆,又名為女嫗。關於她孕育那位了不起的上古民族領袖顓頊。據《河圖》上有一段顓頊出生時,產生天瑞記載。從此處可以看出,昌意和昌仆的確有其人,也為中國昌姓的出處,提供了最有力的歷史證明。另外《姓氏考略》上提供了昌氏的另一個出處。書中認為妊姓的後代中也有昌氏,其望出汝南、東海。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後來主要繁衍於河南的汝南和山東與江蘇交界的東海一帶。不過,根據《萬姓統譜》的記載,中國的昌姓要數嶺南最多,嶺南就是現在的兩廣地帶。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故昌氏後人奉昌意為昌姓的得姓始祖。

郡望

汝南郡:漢汝南郡治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北)。東晉治懸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1]

東海郡:有二處:一處秦時置郡,在今山東省郯城一帶;另一處相當於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河以北地區。

堂號

雙芝堂:湖北省仙桃堂號來歷:「永公者,(昌永)宋靖康時,金人內犯,永守義不屈。宋祖特賜狀元,後遷太常寺丞。其時祠內產芝二根,此後世以雙芝名其堂者也。」

茂蔭堂:江西省萍鄉、湖南醴陵、貴州廣順堂號。

高勛堂:出自南梁昌義之的典故。

敦倫堂:安徽省六安市。

汝南堂:湖南省桃江、益陽,湖北省江夏等地。 [1]

研究

系出有熊氏,是黃帝的嫡系胤胄,始祖昌意。黃帝有4妃,他有25子,其中12個兒子繼承父姓——姓姬,另外13個兒子改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為西陵氏女,號嫘祖,生子三人:玄囂、昌意、龍苗。公元前2839年,黃帝廿九年,西陵氏女,號嫘祖於四川若水(今四川雅安地區)生第二個兒子昌意。黃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指由帝子下降為諸侯)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為妻,生子顓頊,成為繼承黃帝領導中華民族的上古五帝之一。後來昌意攜全家北遷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樂西北),其子顓頊後為部落首領,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成為古代著名的領導中華民族的上古五帝之一(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之一,建都帝丘(今河南濮陽),為高陽氏。顓頊帝(zhuan xu)(高陽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

史書記載,軒轅黃帝在新鄭稱帝,曾帶人兩次到汝州西部的崆峒山向廣成子求教治國和養生的道理。最富饒的汝河流域封給他和正妃嫘祖的第二個兒子昌意,昌意的兒子高陽,在黃帝死後,繼承了帝位,就是五帝的第一帝顓頊。顓頊死後,讓位給大伯玄囂的孫子高辛,為帝嚳。嚳死後傳位於兒子堯,堯繼位後欲讓位給賢人許由,許由避讓逃至汝州北部的箕山下。堯之後讓位給顓頊的後人舜。三皇五帝時代,汝州是昌意部落的管轄範圍,昌意的後人出了兩個偉人顓頊帝和舜帝。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娶於西陵之女,謂之嫘祖氏。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德盛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帝王世紀》里對這段歷史記錄得更為詳實:「帝顓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嫘仆,蜀山氏女,為昌意正妃,謂之女樞。金天氏之末,女樞生顓頊於若水。昌意雖黃帝之嫡,以德劣,不足紹承大位,降居若水為侯。及顓頊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昌意部落原系居住在西北黃土高原的氐羌遊牧民族,《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說明秦在春秋前屬古代氐羌族,《帝王世紀》、《水經注•若水》等諸史都有「昌意德劣,降居若水」的記載。

《山海經•海內經》:「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雲之國、同彘(zhì)之國。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長腦袋)、謹耳(小耳朵),人面(人的臉)、豕喙(豬的嘴),麟身(麒麟的身子)、渠股(兩條腿幷生在一起)、豚止(豬蹄腳)。取淖(姓,音nào)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山海經》說昌意生韓流,韓流生顓頊。《竹書紀年》說「昌意降居若水,產帝乾荒。」即韓流。《史記》略去韓流,不外乎是由於儒家認為豬圖騰的韓流不應是黃帝之後。其實,良渚文化的神徽即含有豬的形象,必與韓流家族有關。養豬是農業文明的體現,豬圖騰在夏代以前的分布見《山海經》記載。最顯赫的豬圖騰部族就是韓流。

《唐書世系表》記載:出自姬姓。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於西方,自號安息國,後於中國,以安為姓。望出姑臧、河內。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