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昌陵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昌陵

性質: 陵寢

建成時間: 1803年(嘉慶八年)

現地理位置: 河北省易縣

清昌陵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的陵寢,位於清西陵泰陵之西。它的神道在泰陵聖德神功碑亭南與之相接,是唯一與清西陵主神道相接的帝陵。沿途三孔平橋一座,西行300米北折,建有清朝最後一座聖德神功碑亭。往北部分與泰陵皆同。唯隆恩殿地面獨具特色。清代皇陵都是皇帝本人或嗣皇帝為先皇建造的,只有昌陵是嘉慶皇帝的父親乾隆皇帝為他督造的,是父親給兒子造陵。

嘉慶皇帝為乾隆皇帝第十五子,在位25年(1796-1820年)。

乾隆皇帝曾立過兩位太子,但都因出天花而夭折,遂改立由妃子生的顒琰。嘉慶即位後不久,懲辦了乾隆皇帝的寵臣大貪官和珅,對當時朝中大大小小的貪官污吏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1]

目錄

昌陵簡介

昌陵的建築形式與布局,跟泰陵基本一致,其豪華富麗亦不亞於泰陵。隆恩殿大柱包金飾雲龍,金碧輝煌,地面用貴重的花斑石墁地,黃色的方石板上,帶有紫色花紋,光滑耀眼,好像滿堂寶石,別具特色。昌陵有清朝建立的最後一座聖德神功碑亭,此後清朝皇帝各陵均不建聖德神功碑亭。

從前面的神道到最後的寶城,一應俱全,但昌陵的寶城比泰陵還高大。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鋪的是很貴重的黃色花斑石,黃色的方石板上有天然雅致的紫色花紋,光彩耀目,滿殿生輝,素有「滿堂寶石」之稱。嘉慶皇帝的皇后陵昌西陵的回音石、回音壁,回音效果絕妙無比,可與北京天壇的回音壁相媲美。

昌陵西邊是昌西陵和昌妃園寢,分別葬着孝和睿皇后和妃嬪等人。

嘉慶皇帝遵循父親的依昭穆次序在東陵、西陵界內分建陵寢的制度,在,按照乾隆為他選好的陵址,於即位當年開始興建,到1803年(嘉慶八年)完工。這是清西陵營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寢。與此同時興建、同時完工的還有嘉慶皇帝17位嬪妃的園寢——昌陵妃園寢。嘉慶帝來到陵寢視察,見陵寢壯觀華美,十分滿意,封賞了負責工程的官員。但是隨後嘉慶陵寢修建中出現的一系列弊案被接連爆出,先是承辦昌陵工程的嘉慶帝的小舅子盛住貪污五萬兩加價銀和四萬兩採購銀;隨後又爆出了石像生造假案。在昌陵工程基本完工後5年,也就是嘉慶十三年的六月,西陵守護大臣永鋆奏報嘉慶帝發現昌陵工程有工程質量問題,由於連月大雨,好幾處建築出現滲漏,嘉慶帝立即派人查看,經過檢查發現昌陵幾乎所有建築都存在工程質量問題。嘉慶帝大怒,嚴厲處罰了承修人員,緊接着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大修。

位置構造

位於泰陵西1公里,修建於1796年-1803年(嘉慶元年到八年),內葬仁宗嘉慶皇帝和孝淑睿皇后。昌陵的建築規模與規制和泰陵基本相同,唯隆恩殿地面獨具特色。昌陵隆恩殿地面鋪墁採用的是珍貴的紫花石(天然花斑石),每塊62厘米見方,磨光燙蠟,不滑不澀,磚縫如線,平亮如砥,石面呈黃色,綴以天然形成的紫色花紋圖案,其狀如竹筍、似春蠶、若芙蓉、像絨球,在陽光照耀下,似滿堂寶石鋪地。另外,朝房、聖德神功碑樓、隆恩門、隆恩殿、配殿、明樓、寶城、寶頂等較泰陵更為宏大。

昌陵神廚庫位於神道碑亭的左側,座東朝西獨立成院,紅色圍牆,黃瓦蓋頂。院內共有四座建築,進大門迎面是東神廚,黃琉璃瓦單檐懸山頂,面闊五間,它是此院的主體建築,過去內設巨型灶一座,長案五副,是專為祭祀時製作供品的地方,神廚前面南北兩側是神庫,皆面闊三間,單檐懸山頂,是專門儲存原料和存放供品的庫房。東南角是一座黃琉璃瓦蓋頂,重檐歇山式的方形建築——省牲廳。省牲廳是禮部屠戶殺牛宰羊的地方,每次祭祀的整牛整羊,均在這裡宰殺蒸煮。

昌陵省牲廳,呈正方型,邊長11.22米,台階高0.85米,後部有煙囪一座、抱廈三間,與正廳相連,為灶室燒火處。抱廈南北長10.62米,東西寬3.60米。正廳內地面中心,有一個長方形石池,南北長2.25米,東西寬1.60米,池底和池的四壁均為青白條石,池底有孔,下通水道,直通神廚庫南面的馬槽溝,以排出池內污水。靠東牆有巨型灶一座,南北長6.46米,東西寬2.53米,高0.70米,灶為正方型,上安銅鍋兩口,每口直徑1.53米,深0.80米。西南角有一口大銅水缸,缸口直徑1.70米,深1.55米,為了便於舀水,缸的下部埋進地下,並稍加偏斜。


三大特點

來西陵的遊客,大多先遊覽泰陵,以為再無別的陵寢能與泰陵比 其實不然,昌陵宏偉的建築不僅與泰陵大體一致, 而且明樓、寶城、隆恩門、大碑樓等建築比泰陵更為高大,與其它帝陵相比,昌陵有三個突出特點: 一是隆恩殿地面鋪設獨特,其他帝後隆恩殿地面均為金磚是用料考究,燒制精細的磚,皇家御用,謂之金磚墁地,惟昌陵隆恩殿為紫花石鋪墁,又稱豆瓣石。

二是隆恩殿內東暖閣之佛樓,上下兩層 上層有木雕垂花,精湛優美,塗金閃亮,下層有木製邊飾,朱紅底色,鮮麗耀眼,歷經180餘年的磨蝕,至今保存完好,色澤如初 。

三是地宮結構比其他帝陵宏大,鐫刻精細。

墓主生平

清仁宗睿皇帝嘉慶名愛新覺羅·顒琰(公元1760-1820年)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禪讓給他而繼位,為清代入關後第五帝,在位24年(1796-1820)。病死,終年61歲。卒諡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廟號仁宗。道光帝即位,於「孝恭」前加上「光裕」二字。葬河北易縣清西陵昌陵。

嘉慶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為皇儲。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三日,被正式宣布立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初一日,受乾隆帝禪位即帝位。其後,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顒琰暫時居住在毓慶宮。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死後,開始親政。

面對乾隆末年危機四伏的政局,嘉慶帝打出「咸與維新」的旗號,整飭內政,整肅綱紀。誅殺權臣和珅,罷黜、囚禁和坤親信死黨。詔求直言,廣開言路,祛邪扶正,褒獎起復乾隆朝以言獲罪的官員。詔罷貢獻,黜奢崇儉。要求地方官員對民隱民情「纖悉無隱」,據實陳報,力戒欺隱、粉飾、怠惰之風。但其對內政的有限整頓,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清朝政局的頹敗。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