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吹歌
昌黎吹歌 |
昌黎吹歌,是河北省昌黎县的地方传统鼓吹乐。昌黎三歌(地秧歌、民歌、吹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昌黎吹歌是人们极为喜闻乐见的一种鼓吹乐艺术,主要以唢呐吹奏乐曲,伴以一个堂鼓和一副小钹,较大场面引进笙、管、笛、胡琴等民族乐器进行烘托。昌黎吹歌有着与其它艺术形式所不同的独特风格。它技艺奥妙,内容丰富,善于表达喜、怒、哀、乐等思想情感,很多乐曲已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和喜爱。所演奏的乐曲大体可分为三类,即秧歌曲、汉吹曲和牌子曲。
2018年11月,《昌黎吹歌》入选河北省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项目传承人为宋逢彬、张宝海。
目录
基本内容
文化渊源
吹歌又称鼓吹乐、喇叭,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音乐。鼓吹乐在全国源远流长,但流传到昌黎,实际是从清雍正年间(1723年至1725年)在昌黎广泛传开。在建国以前,主要是婚、丧、嫁、娶和春节扭秧歌,聘请鼓吹乐。建国后,随着人民安居乐业,生活不断提高,每逢喜庆和节日开展文艺活动,都要动用鼓吹乐,或者是农业丰收,工业革新,也往往聘请鼓吹乐向领导机关报喜。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县文化部门先后三次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挖掘整理,组织了吹歌研究会,仅注册会员就达300余名。完善了吹歌艺术档案,举办了有影响的吹歌活动,鼓吹乐成为群众娱乐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
昌黎吹歌既是昌黎地秧歌伴奏的主要乐曲,又可自成体系,单独吹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吹歌艺术伴随着昌黎地秧歌节目《跑驴》、《锯缸》、《扑蝶》等名扬国内外。这一艺术的发展在当时可称之为鼎盛时期。受“文革”影响,吹歌艺术曾一度中断,吹歌艺人更是青黄不接,从而导致吹歌这一种传统民间艺术的继承、发展出现了危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昌黎吹歌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无论是红白喜事、还是开业庆典、商品促销、晨练等到处都可以听到吹歌声。吹歌伴奏秧歌还参加了秦皇岛亚帆赛开幕式、北京龙潭庙会、沈阳国际秧歌节、浙江金华全国“群星奖”广场舞大赛、北京奥林匹克广场艺术节、河北省民间艺术节等重大的演出和比赛活动。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再次得以弘扬,名传国内外。粗犷、高亢、雄浑的昌黎吹歌同时也作为一张特色文化名片,成为向外界宣传昌黎的重要媒介。
演奏工具
昌黎吹歌使用的是唢呐(喇叭)。有4种型号。即长0.6尺的海笛子、长0.8尺的三机子、长1.2尺的二杆和长1.4尺的大杆。因常用二杆吹奏昌黎秧歌调,人们常称二杆为大杆喇叭。各种型号唢呐都有喇叭碗、喇叭杆、浸子、托气牌、咀子5部分组成。
昌黎吹歌所用的唢呐分为四种,即高音海笛子、次高音三机子、中音二杆子、低音大杆儿。用这四种唢呐配套演奏,能把人们的喜怒哀乐模拟得惟妙惟肖。昌黎吹歌曲目分三类,即秧歌曲、汉吹曲和牌子曲。对这些乐曲进行“学舌”、“对奏”、“加花”、“减字”等艺术处理,能达到豪放逼真、沁人肺腑的效果。昌黎吹歌知名艺人陈玉成曾被时人誉为“喇叭王”,他吹奏的《句句双》、《百鸟音》等曲目,曾录制成唱片,在全国器乐界颇有影响。
演奏内容
昌黎吹歌所演奏的乐曲,大体分为3类:即秧歌曲、汉吹曲和牌子曲。
秧歌曲
秧歌曲为昌黎秧歌的伴奏曲。其曲式短小而完整,结构严谨,节奏明显,欢快流畅,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演奏的一般规律是慢板起乐、中快吹奏、快板终结。为保证全曲结构合理,慢而不拖,快而不乱,因而常在乐曲旋律上加花或减字。
汉吹曲
曲目较多,开始一个乐句常奏成散板,称为引子。之后由四分之二拍节进入四分之四拍节,演奏一段时间后,再进入四分之二拍节。如此不断反复吹奏。最后在速度逐渐加快中结束。
牌子曲
是一种套曲形式,曲体较长,结构复杂。演奏中一般不做大的反复,而且在演奏秩序上不能颠倒。牌子曲的特点是演奏中常出现打手和出鼓。打手是从乐曲某一句的强拍开始,出现即兴的自由散板。出鼓是演奏中剌叭突然休止,以击打鼓点单独演奏一段时间,使场面出现抑、扬、顿、挫的气氛。
演奏形式
昌黎吹歌的吹奏图式分坐式、走式两种。
坐位图式
昌黎吹歌的坐位图式,视场地条件而定。一般坐在大门东侧,面朝西,掌杆喇叭居右,跟随喇叭居左,司鼓坐在掌杆喇叭右前方。小钗坐在跟随喇叭左前方。如果是两班喇叭演奏,则大门东西两侧各坐一班。
走式图式
串街为秧歌伴奏和丧祭活动中的送行、出殡,则要边走边吹。掌杆喇叭居右,跟随喇叭居左,司鼓和小钗跟随其后。如遇较大演奏场面,吹奏人员较多,掌杆喇叭则居中,其它跟随喇叭或居两侧或随其后。
吹歌流派
昌黎吹歌是一种竞争性极强的社会职业。吹歌艺人为了争创名家,人人都苦心磨练提高技艺。这样,既促进吹歌艺术的不断发展,又自然形成派别。大体分为南派和北派两个流派。
南派
民国初年(约1913年),巢庄吹歌艺人巢振东(人称巢老四)经营喇叭铺,广交吹歌艺人。在昌黎、滦县、乐亭一带成为一位很有名气的年轻吹歌领头人。乐亭有个著名吹歌艺人王德义,家境败落,生活窘迫,受巢老四解囊相助,王德义携带家眷投奔巢庄定居。于是二人携起手来,为巢庄喇叭铺培育人才。首先从王德义之子王跃权和巢老四之子、侄巢善青、巢善文、巢善福、巢善龙等开始艰苦训练,不到几年,造就出一支年轻力壮、技艺超群的吹歌队伍。后来,又有吹歌艺人锁跃先携子锁向文(白枣林人)、著名吹歌艺人闫锡九(号称闫三胡,摩天庄人)、皇后寨吹歌艺人刘金凤、刘志凤、西新庄子著名吹歌艺人梁老相(外号大花鞋)、梁老秀(外号小花鞋)、丁村吹歌艺人李善宝、李善惠等相继投奔巢庄喇叭铺入伙,形成一支庞大的吹歌队伍,有吹歌艺人30多名、花轿10乘。常年流动于昌黎、滦县、乐亭、卢龙、古冶及东北沈阳、通辽、四平、绥中等地区。他们独创自己的吹奏风格,旋律优美,韵味十足,独树一帜。因巢庄地处昌黎县南部,所以称南派。
北派
位于昌黎县东北部的解官营吴家喇叭铺为喇叭世家,第三代传人著名吹歌艺人吴国胜,技艺高超,号称东半边天。其子吴殿奎成为冀东吹歌七杰之一。他与著名吹歌艺人顾炳珠(顾佃子人,当时隶属昌黎)、金财(迁安人)、张秉云(抚宁人)结拜把兄弟。他们共同联手发展壮大吴家喇叭铺。相继又同吴殿文、吴殿元、蔡长珍以及下一代的吴庆余、吴庆升、吴殿阳、吴庆隆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进一步丰富吹歌的内容。尤其是吴庆余技艺超群,除吹奏唢呐外,还能吹笙、管、笛、箫,卡戏、拉琴,又是司鼓高手,艺术造诣颇深,他的吹歌,走遍北京、石家庄、吉林、沈阳等地。1991年,被县文化局誉为吹歌演奏家。在吴家喇叭铺吹歌艺人班子之外,还有著名吹歌艺人周殿壁、张文祥等人,他们的演奏风格与吴家吹歌艺人相似,所以,统称为北派。
建国后,昌黎城关又涌现出一支学院派吹歌艺人,称之为新派。他们在继承南、北两派吹歌技艺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平添吹歌艺术上的新意。在沿袭旧的曲调上穿插不少新的声韵,显得独特。
代表人物
陈永成
(1901~1938),绕湾村人。出身唢呐世家。自幼随父学艺,吹奏音调与众不同,具南北两派之所长,被称为吹奏奇才。他演奏活动的地区主要在东三省,因在滦县与人对台赛获胜,被誉为喇叭王。他吹奏的主要曲目《百鸟音》、《句句双》、《三风》、《一枝花》等,灌制唱片流传。
王德义
(1863~1942),原藉乐亭,最后落户昌黎县巢庄,是昌黎南派吹歌的宗师。主要吹奏曲目有《三风》、《四来》、《雁儿落》等。
巢振东
(1893~1963),巢庄人。出身喇叭世家,南派吹歌的当家人,是吹歌界威望很高的领班。主要曲目有《四来》、《雁儿落》、《柳青娘》等。
王跃权
(1912~1991),王德义之子,吹奏曲目很多,有曲库之称。76岁高龄时,气力充足,音调清脆,足见功力之深。他吹奏的曲目,灌制唱片流传。他在吹奏时,两肘、两肩、头顶各放一碗水,吹奏完毕,碗不动,水不撒。他长期活动于昌黎、乐亭、卢龙、滦县、古冶及东北各地。主要曲目有《百鸟音》、《三风》、《雁儿落》、《影调》、《四来》、《大柳谣金》等。
巢善文
(1912~1964),杨柳庄人,出身喇叭世家,建国前去东北与顾炳珠办鼓乐社,和王跃权多次参加对台演奏,是南派吹歌的主力,1956年,参加古冶音乐社。主要曲目有《三风》、《雁儿落》、《句句双》、《影调》等。
巢善福
(1917~1987),巢庄人,出身喇叭世家。主要曲目有《三风》、《影调》、《句句双》、《柳青娘》等。
闫锡九
(号称闫三胡)(1900~1981),摩天庄人,是全县颇有名气的吹歌艺人,擅长吹奏秧歌曲。
李秀荣
(1922年生),东仓上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去沈阳参加鼓乐社。擅长吹唢呐和横笛。为县文化馆录制了音响资料。1991年,被县文化局评为吹歌艺术家。主要曲目有《八条龙》、《三风》、《满堂红》等。
吴殿奎
(1931年生),解官营人。出身喇叭世家,是北派吹歌的领班人。和著名吹歌艺人顾炳珠、金财、张秉云结拜为把兄弟,为冀东吹歌七怪之一。
吴庆余
(1921年生),歇马台人,出身喇叭世家。他除吹喇叭外,还能吹笙、管子、卡戏,又擅长司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聘到河北省艺校整理民间艺术。1955年,应邀先后到北京军区文工团、北京总工会文工团、中央歌舞团等专业团体传授秧歌曲。1958年,参加县文工团。1985年,为县文化馆录制大量吹歌音响资料。1992年,被县文化局评为吹歌艺术家。主要曲目有《四来》、《一枝花》、《金沙滩》、《绣灯笼》、《锯大缸》、《扑蝴蝶》等。
吴庆隆
(1931年生),歇马台人,出身喇叭世家。随胞兄吴庆余到河北艺校、北京军区文化团、北京总工会文工团、中央歌舞团传授秧歌曲。1985年,为县文化馆录制吹歌音响资料。1991年,被县文化局评为一级吹歌演奏员。主要曲目有《四来》、《金沙滩》、《绣灯笼》、《一枝花》等。
周殿壁
(1917~1992),西张各庄人。和著名吹歌艺人陈德、陈永成搭班从艺,是北派的著名吹歌艺人。1955年,随同秧歌艺人周国宝、周国珍、张谦等到河北艺校传授秧歌,由他伴奏。1991年,被秦皇岛市评为吹歌艺术家。
汪锡九
(1945年生),城关二街人,是新派代表人物之一。1987年,为香港音像公司录制吹歌磁带一盒。1990年,在秦皇岛亚帆赛开幕式上担任秧歌伴奏。1991年,参加河北省春节联欢晚会。同年,被县文化局评为吹歌艺术家。
马喜华
(1943年生),城关三街人,是新派代表人物之一。1962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学吹唢呐。1964年,参加前线歌舞团。他学会吹奏大唢呐、小唢呐、笙、笛、单簧管、萨克斯等多种乐器,技艺比较全面、纯熟。经常演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庆丰收》、《欢庆胜利》等,传统曲目有《三风》、《老关调》、《鹧鸪》、《赶轴》等,是新派吹歌队伍中最有实力的艺人之一。
史德阳
(1944年生),城关二街人,是新派代表人物之一。1987年,为香港音像公司录制吹歌磁带1盒。1990年,为秦皇岛市亚帆赛开幕式伴奏。1991年,参加河北省春节联欢晚会演奏。同年,被县文化局评为吹歌艺术家。
宋逢彬
(1949年生),城关五街人。是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技艺熟练,能吹唢呐、笙、小号等中外乐器。代表唐山地区参加省汇演。主要曲目有《百鸟朝凤》、《送粮路上庆丰收》、《山里来了售货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