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明史·劉基傳出自於《明史》,此史是二十四史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277年的明朝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1]

目錄

原文

劉基元至順間舉進士,除高安丞,有廉直聲。行省辟之,謝去。及太祖下金華,定括蒼,聞基名,以幣聘,基未應。總制孫炎再致書固邀之,基始出。既 至,陳時務十八策,太祖大喜,築禮賢館以處基等,寵禮甚至。會陳友諒陷太平,謀東下,勢張甚,太祖曰:「先生計安出?」基曰:「賊驕矣,待其深入,伏兵邀 取之,易耳。天道後舉者勝,取威制敵以成王業,在此舉矣。」太祖用其策誘友諒至,大破之,以克敵賞基,基辭。其龍興守胡美請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難色。基從 後踏胡床,大祖悟,許之,美降,江西諸郡皆下。

大旱,請決滯獄,即命基平反,雨隨注。因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太祖方欲刑人,基請其故。太祖語之以夢,基曰:「此得土得眾之象,宜停刑以待。」後三日,海寧降,太祖喜,悉付基縱之。尋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太祖以事責丞相李善長,基言:「善長勛舊,能調和諸將。 」太祖曰:「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②耶?吾行相君矣。」基頓首曰:「是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為之,且立覆。」 及善長罷,帝欲相楊憲。憲素善基,基言不可,曰:「憲有相才而無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已無與者也,憲則不然。」帝問汪廣洋。曰: 「此褊淺殆甚於憲。」又問胡惟庸。曰:「譬之駕,懼其僨轅③也。」帝曰:「吾之相,誠無逾先生。」基曰:「臣嫉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辜上恩。天下何 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諸人誠未見其可也。」 其後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均身敗名裂。 

三年授弘文館學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封誠意伯。明年賜歸老於鄉。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剛嫉惡,與物多忤。至是還隱山中,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篤,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選自《明史·列傳十六》 有刪節) :①至順:元順帝年號②為之地:為他說話③僨轅:毀壞車轅

譯文

元朝至順(元順帝年號)年間,劉基考中進士,被任命為高安縣縣丞,在人清廉正直的名聲行省(上級單位)徵聘他,他推辭而去等到明太祖(朱元璋)攻下金華(今浙江金華),平定了括蒼(今浙江臨海市境內),聽說劉基的名氣,拿錢幣來聘用他劉基沒有答應,總制(官職名)孫炎又寫信堅持邀請他,劉基才出山到 任後,獻上了「時務十八策」明太祖大喜,修築了禮賢館來安置劉基等人,他受到很高的禮待和尊崇恰逢陳友諒攻陷了太平鎮,圖謀東下,實力非常強大明太祖說: 「先生有什麼計策?」劉基說:「敵人驕傲,等到他們深入我地,埋伏兵馬邀擊,很容易打下。上天的道理是後發動的人取勝,消滅敵人成就王業,就在這一戰。」 明太祖採用了他的計策,引誘陳友諒到來,大敗了他。江州龍興的守將胡美請求不要解散自己的隊伍,明太祖面有難色,劉基在他身後腳踏胡床,太祖大悟,就答應 了胡美胡美投降,江西各郡也都攻下了。

這年大旱,他又請求處理積壓的案件朱元璋於是立即命劉基平反冤獄,大雨隨後就下了。他趁機請求立法定製,來阻止濫殺無辜。明太祖正要對人施刑,劉基 問為什麼,明太祖說因為夢,劉基說:「這是得到土地和人民的徵兆,因該停止刑罰,等等看。」過了三天,海寧投降,太祖大喜,把囚犯全交給劉基放了。不久被 任命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

起初,明太祖因為某事責怪丞相李善長,劉基說:「李善長是功勳老臣,能夠協調諸將德關係」明太祖說:「他多次要陷害你,君卻替她說話?我要讓你做丞 相」劉基叩首說:「換丞相就比如換柱子,必須用大木頭才行,如果用小木頭,房子馬上就會塌的。」後來李善長被罷免,皇帝打算讓楊憲做丞相,楊憲一直和劉基 關係很好,劉基卻極力認為不可,他說:「楊憲有丞相的才能,卻沒有丞相的器量,做宰相的人,必須心平如水,根據義理來權衡事宜,而不是通過自己好惡來行 事,楊憲就不是這樣的人。」皇帝又問汪廣洋如何,劉基說:「這個人比楊憲還要偏頗淺薄。」皇帝又問胡惟庸如何,劉基說:「就像駕車,我擔心他會把車轅拉 翻。」皇帝說:「我的丞相,實在是沒有超過先生你的了。」」劉基說:「我太過於疾惡如仇,又經不住繁雜的事物,如果做了丞相會辜負了您的恩德,天下不愁沒 有人才,只要明主盡心尋訪,眼前的幾個認真的是不能勝任啊。」後來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身敗名裂了

洪武(明太祖年號)三年任命劉基為弘文館學士。十一月大封功臣,任命劉基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封爵為誠意伯。第二年,賜他告老還鄉。劉基輔佐朱元璋 平定天下,料事如神,他生性剛直,嫉惡如仇,和許多人不和。到此時回到山林隱居,只有喝酒下棋,從不提自己的功勳。過了一個月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歲。 [2]

作者簡介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