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胡深傳
明史·胡深傳出自於《明史》,此史是二十四史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277年的明朝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1]
目錄
原文
胡深,字仲淵,處州龍泉人,穎異有智略,通經史百家之學,元末兵亂,嘆曰:「浙東地氣盡白,禍將及矣。」乃集裡中子弟自保。石抹宜孫以萬戶鎮處州,辟參軍事,募兵數千,收捕諸山寇。宜孫時已進行省參政,承制命深為元帥,戊戌十二月,太祖親征婺州,深帥兵車數百輛往援,至松溪不能救,敗去,婺遂下。明年,耿再成侵處州,宜孫分遣元帥葉琛、參謀林彬祖、鎮撫陳中真及深帥兵拒戰。會胡大海兵至,與再成合,大破之,進抵城下,宜孫戰敗,與葉琛、章溢走建寧,處州遂下。深以龍泉、慶元、松陽、遂昌四縣降。
太祖素知深名,召見,授左司員外郎,遣還處州,招集部曲。癸卯九月,諸全叛將謝再興以張士誠兵犯東陽。左丞李文忠令深引兵為前鋒,再興敗走。深建議以諸全為浙東藩屏,乃度地去諸全五十里並五指山築新城,分兵戍守。太祖初聞再興叛,急馳使詣文忠,別為城守計,至則工已竣。後士誠將李伯升大舉來侵,頓新城下,不能拔,敗去。太祖嘉深功,賜以名馬。
太祖稱吳王,以深為王府參軍,仍守處州。陳友定兵至,破之,追至浦城,又敗其守兵,城遂下。進拔松溪,獲其守將張子玉。因請發廣信、撫州、建昌三路兵,規取入閩,太祖喜曰:「子玉驍將,擒之則友定破膽。乘勢攻之,理無不克。」因命廣信指揮朱亮祖由鉛山、建昌,左丞王溥由杉關,會深齊進。已,亮祖等克崇安,進攻建寧。友定將阮德柔固守。深視氛祲不利,欲緩之,亮祖曰:「師已至此,庸可緩乎?且天道幽遠,山澤之氣變態無常,何足征也。」時德柔兵屯錦江逼深陣後亮祖督戰益急深引兵還擊破其二柵德柔軍力戰友定自以銳師夾擊 日已暮,深突圍走,馬蹶被執,遂遇害,年五十二。追封縉雲郡伯。
太祖嘗問宋濂曰:「胡深何如人?對曰:「文武才也。」太祖曰:「誠然。浙東一障,吾方賴之。」而深以久任鄉郡,志圖平閩以報效,竟以死徇。深馭眾寬厚,用兵十餘年,未嘗妄戮一人。守處州,興學造士。縉雲田稅重,以新沒入田租償其數。鹽稅什一,請半取之,以通商賈,軍民皆懷其惠雲。 (節選自《明史列傳第二十一》)
譯文
胡深,字仲淵,是處州龍泉人。聰慧過人有智略,通曉經史百家的學說。元末混戰,嘆道:「浙東地氣全白,災禍將到了。」於是召集鄉中子弟自保。石抹宜孫以萬戶鎮守處州,徵辟胡深參與軍事,招募士兵數千人,收捕眾山賊。宜孫當時已晉升為行省參政,秉承皇帝旨意任命胡深為元帥。戊戌年十二月,太祖親自征戰婺州,胡深率兵車數百輛前往增援,到松溪不能援救,戰敗而去,婺州於是被攻下。第二年,耿再成進攻處州,宜孫分別派元帥葉琛、參謀林彬祖、鎮撫陳中真和胡深率軍抵抗。恰逢胡大海兵到,同耿再成聯合,大破敵軍,進軍抵達城下。宜孫戰敗,與葉琛、章溢逃到建寧,處州於是被攻下。胡深率領龍泉、慶元、松陽、遂昌四個縣投降。
太祖向來知道胡深的名聲,召見他,授官左司員外郎,派回處州,招集部下。癸卯年九月,諸全叛將謝再興率張士誠兵進犯東陽。左丞李文忠命令胡深率軍充任前鋒,謝再興戰敗逃走。胡深建議以諸全為浙東屏障,於是測度地形在距諸全五十里連着五指山的地方修築新城,分兵守衛。太祖最初聽說謝再興反叛,迅速派使者騎馬到李文忠處,告訴他,要計劃另外築城防守,(使者)到達時工程已經竣工。後張士誠將領李伯升大舉來侵,在新城下受挫,不能攻拔,戰敗而去。太祖嘉獎胡深的功勞,賞賜名馬給他。
太祖稱吳王,任胡深為王府參軍,仍然鎮守處州。陳友定兵到時,胡深攻破他,追到浦城,又擊敗其守兵,浦城於是被攻下。進軍攻下松溪,俘獲其守將張子玉。於是請求派出廣信、撫州、建昌三路軍,計劃奪取八閩。太祖高興地說:「子玉是猛將,擒獲他則陳友定嚇破膽。乘機攻打他,按理沒有攻不下的。」於是任命廣信指揮朱亮祖從鉛山、建昌,左丞王溥從杉關,會合胡深一齊進發。不久,朱亮祖等攻克崇安,進軍攻克建寧。陳友定之將阮德柔固守。胡深看到有預示災禍的雲,不利於進攻,想暫緩行動。朱亮祖說:「軍隊已經到此,怎麼可以緩下來呢?並且天道幽遠,山澤的雲,變幻無常,哪裡值得相信。」當時阮德柔兵駐紮在錦江,逼近胡深的陣後。朱亮祖督促作戰更加急迫。胡深率兵還擊,攻破其兩個柵欄。阮德柔軍奮力作戰,陳友定親自率精兵夾擊。天已傍晚,胡深突圍逃走,馬跌倒而被俘,於是遇害,時年五十二歲。被追封為縉雲郡伯。
太祖曾問宋濂道:「胡深是怎樣的人?」回答說:「是文武兼備之才。」太祖說:「確實這樣。浙東的一個屏障,我剛剛依賴了他。」而胡深因久任鄉郡,立志謀劃以平定閩地來報效太祖,最終以死殉職。胡深治軍寬厚,帶兵十餘年,未曾亂殺一人。鎮守處州,興辦學校訪問賢士。縉雲田稅重,用剛沒收的田租補償其數。鹽稅十分之一,請只取一半,來激活買賣。軍民都懷念他的仁惠。 [2]
作者簡介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