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陳性善傳
明史·陳性善傳出自於《明史》,此史是二十四史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277年的明朝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1]
目錄
原文
陳性善,名復初,以字行,山陰人。洪武三十年進士。臚唱過御前,帝見其容止凝重,屬目久之,曰:「君子也。」授行人司副,遷翰林檢討。性善工書,嘗召入便殿,繙錄誠意伯劉基子璉所獻其父遺書。帝威嚴,見者多惴恐,至惶汗,不成一字。性善舉動安祥,字畫端好。帝大悅,賜酒饌,留竟日出。
惠帝在東宮,習知性善名。及即位,擢為禮部侍郎,薦起流人薛正言等數人。雲南布政使韓宜可隸謫籍,亦以性善言,起副都御史。一日,帝退朝,獨留性善賜坐,問治天下要道,手書以進。性善盡所言,悉從之。已,為有司所格,性善進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猥承顧問。既僣塵聖聽,許臣必行。未幾輟改,事同反汗。何以信天下?」帝為動容。
燕師起,改副都御史,監諸軍。靈璧戰敗,與大理丞彭與明、欽天監副劉伯完等皆被執。已,悉縱還。性善曰:「辱命,罪也,奚以見吾君?」朝服躍馬入於河以死。餘姚黃墀、陳子方與性善友,亦同死。燕王入京師,詔追戮性善,徙其家於邊。
譯文
陳性善,名復初,以字行世,山陰人。洪武三十年(1397),考中進士。陳性善作為新考中的進士被唱名傳呼至御前,太祖見其容貌舉止十分凝重,注目良久之後說「:真是位君子啊!」乃授他為行人司副,後遷升翰林檢討。陳性善工於書法,曾被太祖召入便殿,翻錄誠意伯劉基之子劉璉所獻其父的遺書。太祖十分威嚴,見到他的人大多惴惴不安,甚至嚇出冷汗而寫不成一個字。而陳性善卻舉止安詳,字畫端好,太祖十分高興,賞賜酒食,並將他留於宮中一整日才出。
惠帝身在東宮,熟知陳性善的名聲。惠帝即位之後,陳性善被提拔為禮部侍郎,他推薦起用了因罪流放的薛正言等人。雲南布政使韓宜可屬於被貶之列,也因陳性善之言,被起用為副都御史。一日,皇上退朝之後,獨將陳性善留下賜坐,詢問他治理天下之要道,陳性善寫出獻上。陳性善知無不言,而皇上對他的建議則全部聽從採納。不久,被有關官員所阻,陳性善勸說道:「陛下不以微臣不肖,讓微臣做顧問。既然已經僭承聖德,許諾微臣必行,不久又中止更改,事同反汗,這樣何以令天下信服呢?」皇上為之動容。
燕王起兵後,陳性善改任副都御史,監督諸軍。靈璧戰敗,陳性善與大理丞彭與明、欽天監副劉伯完等均被捕。不久,全被放回。陳性善說:「辱命之臣,有罪啊,我以什麼去見皇上呢?」隨後身穿朝服,縱馬躍入河中而死。餘姚黃墀、陳子方,與陳性善是好友,也一同死去。燕王進入京城後,下詔追判陳性善死刑,將其家人遷徙邊疆。[2]
作者簡介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