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明新書院南投集集鎮經典文化資產。原為台灣三級古蹟,改制後為南投縣縣定古蹟。書院始建於清光緒四年(西元一八七九年),為南投集集小鎮的文化經典和指標,幾度修繕,面貌舊中帶新,夾在永昌國小和台灣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之間,成了集集鐵馬道上最具文化特色的景點。[1]


目錄

歷史簡介

清光緒初年,因為開發中央山脈的木材,加上採集樟腦油風氣大盛,濁水溪北岸集集大山南方的集集堡,人口大增,街市繁昌,地方仕紳提議組織濟濟社,並建議在柴頭莊興建書院,以教育漢文化;並供奉文昌帝君祈安。

書院草建不久,由於集集堡快速發展,便打算遷建集集街上,只因經費不足而暫緩。

一八八三年,濁水溪洪水氾濫,帶來大批漂流木,當時書院總理陳長江提倡,募得一千八百銀元,利用漂流木,在集集街上興工起建書院,一八八五年竣工。

日據時代一九0二年,管理人將明新書院所有的田地二十餘甲和廟地,捐給集集公學校,並以書院充做教室,由鄉民集資八百元,再度遷建到柴頭莊現址,並改名為崇德堂。

在現址百年來,年久失修,而風光漸失;一九八五年列為國家三級古蹟後,才由政府出資二千餘萬元重修;但在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中震損,災後再度重修,而恢復舊觀。

書院建築為講堂與齋舍間有翼房的閩南式建築,有正殿、拜廊、過水、翼房,西南邊有一座惜字亭,是古時書院燒字紙的地方,西北邊新建一座四角形古色古香的金亭,用以燒金紙。

明新書院已不再是公學校或學子念書的地方,但文昌帝君的香火鼎盛,每到考季總有大批學子祈求金榜題名。[2]

信仰

明新書院為南投三大書院之一,在清光緒八年(1882) 由總理陳長江首倡初建於柴橋頭,光緒十一年(1885)遷至現在的集集農會對面街市,光緒帝賜頒「掌握文衡」匾額,以「書院」為名,實際上是「義學」的功能。1902年日本當局將「義學」所有的廿餘甲田地及廟地撥交給集集公學校(日本人讀的)為建設基金,1908年再遷建柴橋頭莊現址,改稱崇德堂。民國五十八年因年久失修,公推鎮長石憲奇為主委重新修建,五十九年十一月廿日峻工,當日子時行安座大典,南投縣長林洋港親臨剪彩。民國74年明新書院被列為「三級古蹟」,目前風貌係79年修建,88年的921地震部份結構受損,經整建後而有現在的規模。明新書院是文祠,一般都祭祀五文昌:文昌帝君文衡帝君孚佑帝君魁星星君紫陽夫子五位;除此之外,明新書院在早期曾被稱為孔子廟,另設有孔子孟子及四賢牌位,倉頡則因書院學習文字而祭祀造字的先人,張仙是因關雲長從神之故,其他神祇則與崇德堂扶鸞後的民間信仰有關,左配殿供奉東嶽大帝,右配殿地藏王菩薩。[3]

南投三大古蹟書院

南投縣三大古蹟書院:藍田書院登瀛書院、明新書院 。

藍田書院(縣定古蹟):南投市崇文里文昌街一四○號 創建於清道光13年(西元1833年),俗稱文昌祠,或稱孔子廟,取名「藍田」是取「樹人無殊種玉」之意 ,希望藉此培植地方文秀並青出於藍,於西元1864年遷建於現址,是南投縣七大古蹟之一,也是國家三級古蹟,院內古蹟豐富,常有學子來此溫書,求取庇佑,可享受文化之薰陶。

登瀛書院(縣定古蹟):南投縣草屯鎮新莊裡史館路文昌巷三○號 創建於清道光28年(西元1848年),又名文昌祠,座落草屯鎮新莊裡(舊為北投堡新莊),主祀文昌帝君,民國74年經內政部列為國家第三級古蹟。

明新書院(縣定古蹟):南投縣集集鎮永昌里東昌巷四號 光緒年前,先民將主神文昌帝君、至聖先師神牌奉祀於集集,有一日巡察竹山鎮後埔仔,經過草潭時,發現潭中有巨獸作怪,文昌帝君顯靈伏妖,此後就很平靜,之後先民為感念之就蓋廟紀念之。[4]

影片

by YouTube 南投明新書院
by YouTube 《小鎮記實》集集小鎮-明新書院 空拍記錄
by YouTube 明新書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