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溝
明溝 |
明溝 mínggōu
(1) [open furrow]∶未被犁鏟起的長條泥土所填滿的壟溝
(2) [open sewer (drain)]∶露天下水道。是靠近勒腳下部設置的排水溝。防止因積水滲入地基而造成建築物的下沉。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明溝
外文名; mínggōu
排水系統; 明溝排水系統由田間排水
明溝排水; 在地面開挖溝道以排除地表積水
基本概念; 明溝構造明溝 mínggōu
(1) [open furrow]∶未被犁鏟起的長條泥土所填滿的壟溝
(2) [open sewer (drain)]∶露天下水道。是靠近勒腳下部設置的排水溝。防止因積水滲入地基而造成建築物的下沉。
相關信息明溝排水
在地面開挖溝道以排除地表積水、土壤中多餘水分和過高的地下水的排水技術措施。
概況
傳說中國在夏禹治水時曾開挖排水明溝,排除低濕地過多的水,防治澇、漬災害。
至周代,溝洫制度已逐漸發展成為不同深度、寬度、各級相連的農田排水系統。世界各國明溝排水發展的共同特點都是由分散的排水發展到整體的工程系統,由人力開挖溝道發展到機械化施工,由人力提水發展到動力提水,逐步實現排水的機械化和電氣化。
排水系統
明溝排水系統由田間排水溝網、骨幹泄水溝、泄水建築物和排水樞紐及容泄區組成。田間排水網包括固定式斗、農級排水溝和分布在條田內的臨時性的或固定的排水毛溝,直接匯集地表水,並控制地下水。骨幹泄水溝包括集水用的支、斗溝和排水泄水乾溝,用以排泄雨水、灌溉退泄水和地下水,將田間排出的多餘水量排入外河或容泄區。
末級固定排水農溝的走向與地形坡度要有較大的交角,以利匯集地表水和地下水。骨幹泄水溝宜布設在排水區低洼地帶,並具有一定的縱坡,以保證正常輸送退泄水。其尾端與容泄區聯接處,需修建控制閘,儘量做到自流排泄,以節省抽水設備和能源。在不能自流的情況下,建立控制閘和機電排水站,集中或分級提水、抽排。面積較小的排水區,一般只須布設2級或3級排水溝;面積較大的排水區,則須布設4級至5級排水溝,或將整個排水區劃分若干個單元,進行分區控制排水。
深度間距坡降
由於自然條件及排水目的不同,各地區田間排水網的溝深、溝寬、間距、邊坡和坡降等差別較大。總的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除澇、防漬和改良沼澤地、過濕地為主要目的的田間淺密排水溝網,適用於濕潤和半濕潤地區。另一類是以防治土壤鹽鹼化為主要目的的田間深稀排水溝網,適用於乾旱、半乾旱地區。排水溝深度和間距等數值,主要根據各地區的排水標準,通過調查、試驗和計算分析研究確定。以防治鹽鹼化為目的的末級固定排水溝的深度和間距見鹽鹼地排水。各級排水明溝的縱坡,儘量同地面縱坡一致或接近,以保持溝深比較均勻。一般採用的溝底坡降為1/2000~1/5000。
管理和養護
排水工程的管理和養護直接關係到排水系統的工作情況和排水工程效益的發揮。輕質土地區排水溝邊坡易於坍塌,以致淤塞溝道,降低排水效果。因此,應採取有效的固坡防塌措施。常用的工程養護措施有放緩邊坡,加大底寬或採用複式斷面,溝坡換填粘土等;也可採用減壓、截滲措施以及種植草皮、植樹護坡等生物措施。通常採取的管理措施如定期清淤、疏浚加深、防止雨水沖刷和防止退泄水直接入溝等都能收到一定的防塌效果。此外應避免在排水溝中打壩蓄水,以免壅高水位,影響排水,加重澇、漬為害和土壤鹽鹼化程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