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學院大學
明治學院大學是一所日本著名的一流私立大學,在日本關東地區極富盛名。本部坐落在東京都最為國際化的港區白金台。該校在日本所有基督教系大學中,擁有最長的歷史沉澱與文化淵源,創立於1863年,是日本第一所基督教系大學。其本部白金校舍為日本國家文化遺產。由學部(本科)以及大學院(碩士與博士研究生院)組成。詹姆斯·柯蒂斯·赫本牧師為該校創辦人之一,並擔任第一任校長,而明治學院大學的校歌由該校畢業生島崎藤村創作。
明治學院大學是一所優秀的文系大學,各個專業的入學考試都很有人氣,而該校的精神也是許多學生憧憬至此的原因。貫穿了創始人詹姆斯·柯蒂斯·赫本牧師一生的信念-----「為他人奉獻」體現了基督教的倫理。明治學院大學至今仍在傳承着「為他人奉獻」這個教育理念。明治學院大學是一所純文系大學,不設立理工系的學科,也因此該校在日本私立大學中的綜合實力排名僅為第17名,但其強悍的文科類專業仍在日本學術界占有一席之地。
基督教是對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統稱,亦稱基督宗教。公元1世紀,發源於羅馬的巴勒斯坦省[1](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它建立的根基是耶穌基督的誕生、傳道、死亡與復活。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較小教派。
基督教信仰以耶穌基督為中心,以聖經為藍本,核心思想是福音[2],即上帝耶穌基督的救恩,充分彰顯了上帝對全人類和整個宇宙舍己無私的大愛。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耶穌基督)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目錄
學校概況
明治學院大學是赫伯恩的教育機構。明治學院大學把創設者赫伯恩貫徹一生的信念"為他人奉獻"作為教育的理念一直承繼至今。這個理念在明治學院大學的歷史和現在不斷承傳。
雖然大學的基本功能是「研究」和「講授研究成果」,也就是「教育」,但在明治學院大學,人們認為教育有這樣的功能:「對運用研究成果的人的人格進行審視的教育」。更具體的來說,指的是:「從尊重『為他人奉獻』的這種教育理念的基督教立場考慮的人格教育」。
比如,學生和教員在個人的接觸過程中可能進行了「這種人格教育」,或者,可能在俱樂部活動的過程中實現了「這種人格教育」。這些都是偶然發生的,並沒有被系統化。既然標榜基督教主義教育,那麼就必須具備作為教育系統的形式和內涵。我們認為這個教育系統包括志願者中心、國際交流中心和職業中心。
志願者中心是以阪神淡路大地震災難時自發形成的學生志願活動為契機,於1998年被設置為大學組織的一個部分。在經過長期"為他人奉獻"教育理念培育的校園裡自然誕生。雖然已被編入大學組織,但在開展活動時,專職協調員和學生工作人員的主體性和自主性都會被尊重。
志願者中心不僅經常以超過1500件的志願情報來支持學生,還為學生提供橫濱市國際交流協會的聯合國實習、或者本校獨有的海外志願等多種活動。明治學院大學的志願者中心因為其先進性和獨特性,處於對全國的大學志願者活動進行指導的立場,但請充分認清我們的責任,為更加擴大和充實志願活動而努力。
國際交流中心把本學校的190名學生以留學生的身份派遣到海外的大學,同時也接收了161名來自海外的學生 (2004年度) 。國際交流中心促進在明治學院大學學習的留學生與日本學生的交流,加深彼此之間的理解和促進相互的成長,以完備為實現"為他人奉獻"這個教育理念的教育系統。為此,我們自己也認識到今後有必要更加充實派遣留學和接收留學的體制。
職業中心沒有把自身特殊化成只具有對學生提供就業信息和就業技術的功能,而是更進一步,把自己定位於實現「為他人奉獻」這個教育理念的場所。職業中心的工作人員向學生提供職業支持的同時,還與學生共同思考作為人類為社會貢獻的意義。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為了激發學生本人未意識到潛在能力而在平時不斷鑽研。
校訓:以基督教主義教育為建學精神,教育理念是「奉獻」,這引自新約聖經中的Do for others what you want them to do for you。
學風和特色
學校有各種志願者活動,海外的研究,長期的交換留學,就業實習講座和活動,四年制的大學女生占約70%。在日本數前幾位,每年11月份有校園節日,白金祭,即選美比賽。
學生生活
校區禁煙
2004年開展的校區禁煙活動取得很大成果。活動介紹禁煙的經驗,挑戰禁煙的學生自主報名,分發小冊子等。
運動
大學當局對然不直接對學生體育運動直接支援。但是2005年的強化明學體育計劃的實施,對特定的小組進行指導。強化的小組如下:
體育會棒球部體育會橄欖球部體育會男子曲棍球部
體育會足球部
體育會美式足球部
體育會男子籃球部 有出選東京奧林匹克日本代表中村邦彥。
團體競技部
文化遺產
禮拜堂
明治學院禮拜堂
明治學院美術館
明治學院紀念館
視頻
牛津大學耶穌學院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基督教世界三大護教戰爭,bilibili,2019-08-05
- ↑ 什麼叫福音,什麼是信福音,為什麼信福音!,新浪博客,2011-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