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團
星團是一個科技名詞。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這使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2]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一直發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目錄
名詞解釋
星團(cluster),是指恆星數目超過10顆以上,並且相互之間存在物理聯繫(引力作用)的星群。由十幾顆到幾十萬顆恆星組成的,結構鬆散,形狀不規則的星團稱為疏散星團,它們主要分布在銀道面因此又叫做銀河星團,主要由藍巨星組成,例如昴宿星團(又名昴星團);上萬顆到幾十萬顆恆星組成,整體像圓形,中心密集的星團稱為球狀星團。
球狀星團是銀河系中最為古老的天體之一,對它的年齡和金屬豐度進行測定,可以為我們研究銀河系早期的恆星形成和演化過程提供重要的線索。另一方面,動力學研究是球狀星團研究的另一重點領域。為此需要知道星團的各種物理參數,包括質量、尺度、距離、空間密度分布等等,所有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觀測才能得到。同時,處於銀河系引力勢中的球狀星團會有恆星不斷地在外部潮汐力場的作用下被剝離出去形成潮汐尾。潮汐尾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球狀星團的動力學演化,另一方面也為我們提供了銀河系中的物質分布情況。
銀河系中的疏散星團相對於球狀星團是比較年輕的、較鬆散的恆星聚集體。一般地將球狀星團歸於銀河系的暈族天體,把疏散星團歸於盤族天體。球狀星團系統總體上是貧金屬的靠無規則熱運動支撐的系統,而疏散星團系統是富含金屬的靠旋轉支撐的系統。特別,大部分疏散星團是非常年輕的天體,而且多數分布於銀河系的旋臂區域,這一區域是非常活躍的恆星形成區,因此疏散星團反映了銀河系恆星形成情況。由於星團中的恆星都是同時形成的,因此,疏散星團和球狀星團的CMD是檢驗恆星演化模型的有利工具。同時,在星團當中存在各種變星,例如天琴RR變星等,對這些變星的觀測同樣對恆星演化模型提出了重大的挑戰。
BATC視場的大小非常適合銀河系內星團尺度天體的研究。對於較遠距離的球狀星團,不僅可以觀測到整個星團,而且還包含了大範圍的背景場星在內,這不僅可以使我們對球狀星團的各種物理性質進行研究,同時可以對星團在銀河系引力場作用下的動力學狀況進行研究。對於疏散星團,大的視場有助於消除CMD中場星造成的污染。此外,大的視場為變星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侯選樣本。尤為重要的是BATC的多達15個的中等帶寬的濾波片系統可以給出觀測目標的分光能量分布結果,這對於我們使用簡單星族合成的方法開展銀河系內星團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觀測工具。
命名
星團的命名,一般採用相應的星表中的號碼。最常用的是梅西葉星表,簡寫為"M".它只包括了較亮的星團。較完全的是"NGC"星表,有時還用"IC"星表。這些星表中不僅僅包括星團,還有星雲和星系。1784年法國天文學家梅西耶在研究彗星時,把103個位置固定的模糊天體編成星表,以免與彗星混淆。
1888年丹麥天文學家德雷耶爾編了包括有7,840個有星雲、星團等延伸天體的星表,稱為《星雲星團新總表》(簡稱NGC星表),後來又發表了包括5,386個天體的NGC星表的補編(簡稱IC星表)。這幾個星表中都載有大量的星團,因此,一般就用這些星表的編號作為星團的名稱。如:梅西耶星表67號天體(M67)即NGC2682,是一個銀河星團;M22即NGC6656,是一個球狀星團。一些亮星團還有自己的專門名稱,如昴星團、畢星團等。
參考文獻
- ↑ 中華漢字:人類發展史上空前絕後的文明瑰寶!,搜狐,2019-07-20
- ↑ 傳統薈萃 | 甲骨文,搜狐,202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