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星蕨(中药材)

星蕨
图片来自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星蕨,中药名。为水龙骨科植物星蕨Microsoriumpunctatum(L.)Copel.的全草。分布于华南、西南及台湾等地。具有清热利湿,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淋症,小便不利,跌打损伤,痢疾。[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星蕨
汉语拼音:Xīnɡ Jué
别名:野苦荬、尖凤尾、二郎剑
性味归经:味苦,性凉。归膀胱、大肠经
功能: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常用于淋症,小便不利,跌打损伤,痢疾

目录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星蕨

拼音名:Xīnɡ Jué

别名: 二郎剑、尖凤尾

英文名: Common Microsorium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icrosorium punctatum(L.)Copel.[Acrostichum punctatum L.]

出处

始载于《中国蕨类植物图谱》。

来源

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星蕨的全草。

采收和储藏

全年均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附生于海拔500-1100m的林中老树干或墙壁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西南台湾等地。

原形态

植株高35-70cm。根茎粗短而横生,近光滑,灰白色,密生须根,疏被暗棕色、具粗筛孔的阔卵形鳞片,基部阔而呈圆形,顶端急尖,边缘略有齿,盾状着生,易脱落。叶近簇生;叶柄短或近于无柄,禾秆色,基部疏被鳞片;叶片纸质,淡绿色,阔披针形,长35-55cm,宽4-8cm,先端渐尖,向基部长渐狭而形成狭翅,或呈圆楔形或近耳形,全缘或有时呈不规则的波状,有软骨质的狭边;叶脉网状,小脉纤维而曲折,内藏小脉分叉。孢子囊群小而密,橙黄色,通常仅叶背面上部能育,一般生于内藏小脉顶部,不规则散生或有时密集汇合;无囊群盖。

化学成分

星蕨全草中含有三萜化合物:21-甲基旱地菊-12,22(29)-二烯[21-methylbacchara-12,22(29)-diene],21-甲基-18(28),22(29)-达玛二烯[21-methyldammara-18(28),22(29)-diene]。

归经

膀胱;大肠经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主淋症;小便不利;跌打损伤;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用于尿道炎、跌打损伤、痢疾。[2]

摘录

中华本草

相关论述

《中国药用孢子植物》:“清热利尿。治尿路感染、痢疾等地。”

相关配伍

治尿路感染:星蕨30g,石韦15g。煎服。(《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附注

功效相近的同属植物尚有:近星蕨MicrosoriumsubpunctatumChing,又名:青骨石韦(南宁)。分布于广东、广西。[3]

参考资料

  1. 星蕨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星蕨中医世家
  3. 星蕨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