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空間
星際空間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關於漢字的起源[1],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2]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目錄
名詞解釋
星際是一個很奇妙的世界,所謂星際空間,就是星體與星體之間的空間,據觀測,很多人認為星際空間是一無所有的,本世紀後,天文學家才發現有不少表明星際空間存在的物質的跡象(人們在觀測星光時發現,星光穿過星際空間時大大減弱,所以星際空間並不是絕對的真空,那裡一定有物質存在),不只有普通意義上的物質,還有暗物質。
直到19世紀末,很多人還認為星際空間是一無所有的。但在如此廣袤的星際空間裡,除了可以看得見的各種星雲外,真的沒有別的物質存在嗎?進入本世紀後,天文學家才發現有不少表明星際空間存在物質的跡象。1979年10月30日,美國科學家利用高空氣球,測出了星際空間中的反物質流。在宇宙創始時曾形成數量相等的物質和反物質。在這之前為了解釋為什麼沒有在宇宙空間發現反物質的現象,有一部分天文學家認為,由於反物質內在的不穩定,自從宇宙創始到如今,反物質已經衰變殆盡。但美國科學家的這次重大發現否定了這種解釋,它證明了作為反物質的主要形式的反質子是穩定的,而且可以存在千百萬年。
其中的物質
不僅有普通意義上的物質還有暗物質。
暗物質
在宇宙中是否還存在不發光物質、不發光的天體?這似乎是不成問題的問題。例如,在太陽的周圍有8大行星,有月亮這類的衛星。這些行星或衛星自身並不發光,它們僅能反射光。其實,所謂發光物質只不過是這種暫時不發光的物質處在高溫、高壓環境的狀態而已。所以,在宇宙中是否存在不發光物質的問題,似乎是這些會發光物質所存在的狀態的問題,問題是它們在宇宙中所占有的比重如何?如果把宇宙中存在於不發光狀態的常見物質,如質子、中子、電子等占發光狀態的比重問題,僅僅歸結為在其他星系中是否存在着行星、衛星等,那還不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因為8大行星加上可能的彗星,其總質量還不到太陽的1%,更為重要的是處在不發光狀態的常見物質,是否在總質量上比發光的星體多一個量級,還是他們只占微不足道的分量,或是彼此差不多,如此等等。因為這涉及天體或星系團演化的基本規律。而更為重要的問題是,宇宙中是否除質子、中子、電子等"會"發光的物質以外,還存在着在原則上就不會發光的物質,或者說,它們自身不僅不能發光,而且也不會反射、折射或散射光,亦即對各種波長的光,它們都是百分之百的透明體!它們就是神秘的暗物質。
組成物質
人們在觀測星光時發現,星光穿過星際空間後大大減弱了。這一現象表明,星際空間並不是絕對的真空,那裡同樣有物質存在。不過,那裡的物質極其稀薄,平均每立方厘米的空間內僅有0.1-1個原子。星際空間十分廣袤,人類至今也只是知道其中的一小部分,不過九牛一毛。人類對星際空間的認識也是少之又少,因為我們科技水平尚且還無法完成長距離的空間遠行,哪怕是登上離我們很近的火星——更何況是更遙遠的星際啦。
2013年9月13日,據美國宇航局發布的消息稱,旅行者1號已確認飛出太陽系,正式進入星際空間!如果以光速前行的話,截至目前,旅行者1號才走了17小時23分07秒,而實際走了三十六年,距離地球約187億公里。成為首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造物體。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從何而來?每個漢字,都是倉頡造出來的嗎?,搜狐,2022-10-01
- ↑ 造字的倉頡,為何叫「倉頡」?甲骨文揭開了顛覆性的一幕,搜狐,202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