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荠菜香(龚保彦)
作品欣赏
春来荠菜香
星期天早晨,离开住地外出进山徒步锻炼,在一条狭窄弯曲的山路上,突然碰见几个从城里来的中年妇女。只见她们每人左手拎着一个鼓鼓饱饱的塑料袋,右手拿着一把小铁刀,一边高高兴兴谈笑风生往山下走,一边还东瞅西看着在路边草丛里寻找着什么……
待与她们走近了,我才透过她们手上拎着的白色的塑料袋看到,原来她们在挖荠菜。
那一棵棵毛绒绒、青葱葱、水灵灵的荠菜,立即把我的眼晴点亮,使我心中油然而生一腔浓浓的乡情。
荠菜是一种极为平凡的野菜,叶片呈长条形,叶缘长满锯齿状尖刺,叶片正面和背面遍布密密麻麻绒毛,看上去既柔和清爽,又俊俏美丽,俨然一个个纯朴美丽的村姑,人见人爱。
荠菜的生命力很强,每年二三月间,当别的植物都还在冬的余威中枯寂沉睡的时候,不用播种,不用浇水,就自自然然生长出来了。
它们既不择地形,也不选环境,只要是有一撮泥土和一丝水汽的地方,都能生长,且十分耐瘠耐旱。所以不管是山野里还是田坎边,无论是道路旁还是篱笆下,抑或是荒地中及溪流畔……都能见到它们身影。
荠菜又名芊菜、香菜、菱角菜、地米菜、地地菜等,营养非常丰富。
它含有十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烹调后清香飘逸。它所含有的胡萝卜素与胡萝卜相等,维生素C含量也很高,并富有钙、磷、铁、钾等矿物质。它可以做汤、包饺子、馄饨,烙馅饼也是鲜香可口。
荠菜为十字花科荠菜属中一、二年生草本植物,还是一种很好的药物。古代医学书籍《名医别录》称它“甘温无毒,和脾利水”。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则对之有“明目益胃”之说。
它味甘,性微寒,有止血解毒,凉血止血、降压利尿、清肠明目等功效。适合用于高血压、眼底出血、龄龈出血、产后出血、尿血、便血、吐血、咯血等,对治疗痢疾、肠炎等也有一定疗效。肺结核病人用荠菜作食疗,不但可以止痰中带血,还能促进病灶愈合,因为荠菜酸是有效的止血成份,可以用于各种出血症。
正因如此,我国民间不仅向来有“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俗语,还有许许多多描写它们歌颂它们的诗词,以及吃食它们的佳话。
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邶风·谷风》篇里“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诗句,既足以证明人们食用荠菜的历史源远流长,还足以说明古人早就知道荠菜味道之美了。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非常喜爱吃荠菜,并称之为“天然之珍”。他赞美荠菜“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在贬官外放期间,他喜欢用荠菜、萝卜和粳米,不加调料做羹食用,还发明了一种荠菜和米煮的粥,自称“东坡羹”。他的咏荠名句:“时绕麦田求野荠”,更是形象地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春日村妇和儿童握着小刀、挎着竹筐,纷纷到麦田坎儿上寻挖荠菜的生动场景。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四川眉山老家自己烹制出“东坡羹”,吃了之后还写出了这样的咏荠佳句:“荠糁芳甘妙绝伦,啜来恍若在峨岷。莼羹下豉知难敌,牛乳抨酥亦未珍。”
爱国诗人陆游是一位烹调高手,平生最爱食荠菜,堪称真正把吃荠菜作为雅事的第一人。
他的《剑南诗稿》中有不少食荠赞荠的诗句:“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手烹墙阴荠,美若乳下豚”。
羔豚即乳猪,荠菜羹和粥,比鲜糯香嫩的烤乳猪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见陆游对荠菜的喜爱到了何种程度。“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更是道出了陆游对荠菜的迷恋程度,而“小著盐酰和滋味,微加姜桂助精神”则写到了值得后人效仿的食荠的方法:凉拌荠菜。
在所有咏荠的诗词中,流传最广、堪称代表的,当算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鹧鸪天·代人赋》。
词中的句子“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意思是说当城市中的桃花、李花害怕风雨,并被它们吹打凋落的时候,野外小溪边的荠菜花却不畏惧风雨,正喜气盈盈、朝气蓬勃地迎春盛开。生动地为我们描绘出了荠菜在早春时节从泥土里萌出,给人们带来春天信息的喜人景象。
辛稼轩对荠菜适应环境、不畏风雨、坚强不屈的特性进行了最美的礼赞。
此外,还有很多以荠菜为题材的诗。如齐人卞伯玉的《荠赋》:“终风扫于暮节,霜露交于杪秋。有萋萋之绿荠,方滋繁于中丘”,明朝陈继儒的《十亩之郊》:“十亩之郊,菜叶荠花,抱瓮灌之,乐哉农家”,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三春荠菜饶有味》:“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清兴不辜诸酒伴,令人忘却异乡情”等等,都是咏荠颂荠,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绝妙华章。
我的故乡汉中平原,北临高峻陡峭的秦岭,南屏绵延悠长的巴山,中间是自西向东迤逦而去的汉江。两山夹一川的地形,使这里一年四季气候温暖湿润,各种植物都可以繁衍生长。荠菜更是这片土地上随处可见的物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困难时期,每年到了二三月间青黄不接之际,以野菜中的荠菜充饥,就成了家常便饭。
我清楚地记得,每年一过完春节,自然界还处于万物萧苏、一派死寂之时。村子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就都纷纷出动,一人手里拎一个篮子,拿一把小刀,去篱前屋后,田间地头,山野坡梁,河边溪畔,竹林树丛……四处逡巡着,寻找刚出土不久十分鲜嫩清香的荠菜。由于挖它们的人太多,过不了多少日子,到处都被挖得干干净净。可一嗣几场春雨下过后,它们又都齐刷刷悄无声息从泥土中生长出来,供乡亲们继续釆挖。
正是因了这种野菜的救济,村里人才艰难地熬过了一年又一年饥饿难耐的时光。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初国家对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将土地从生产队下放到户,农民收获的粮食多了,不再为一日三餐发愁为止。
可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都普遍思谋着,不但要吃好,吃饱,还要吃得健康。于是回归自然,过去贫穷岁月里人们用来充饥的野菜,就又堂而皇之登上大雅之堂,还成了无污染无公害纯天然的绿色保健食品。看吧,春光融融时,人们餐桌上,青花瓷碗里,盘碟中,盛满的不啻是香喷喷的荠菜,还是大好的春光和绿色的、淡雅的、和风细雨的柔情。
又是一年芳草绿,万物复苏展生机,迎着和煦的春风,沐浴着明媚的春光,人们品味着古诗词字里行间和碗碟里绿茵茵的荠菜,仿佛有一股股浓浓的香味飘飘袅袅扑鼻而来。此时让我们陶醉的不仅仅是味蕾,当然还有一颗期望品尝荠菜的心。 [1]
作者简介
龚保彦,男,作家,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