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沒有外族入侵
春秋戰國時期 |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沒有外族入侵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分裂時期,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已經無力掌控分封的諸侯王,一時間群雄並起,諸侯林立,歷經五百餘年的戰亂,終於由秦國殲滅六國,完成統一。那是一個我們現在難以想象的大動亂時期,甚至一些小國家在失去周王室的庇護後,如同薰華草一般朝生夕死。在這樣一個大動盪、大分裂時期,為何那些不屬於周朝控制範圍的少數民族沒有趁機發難,入主中原呢?[1]
一、楚人以「蠻夷」自居,秦嬴自西陲伊始
楚國,在春秋和戰國時期,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昔日楚莊王問鼎天子,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還確定了自己「春秋五霸」之一的地位;後有楚懷王約定合縱伐秦齊,為五雄之首。楚國的強大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然而誰能想到楚人始祖卻為「蠻夷」出身,楚族在與遠古先民的長期交往、爭戰與融合中逐步發展起自己的文化。
楚地楚民雖以「蠻夷」自居,但在發展過程中,楚人北上爭霸、先後征服或滅掉諸夏之國的同時,積極地吸收華夏文化,使自己成為與華夏同步前進的先進的文明大國,楚共王即位後更是做到了「撫征南海,訓及諸夏」。有了這麼一個心向中原的大國鎮壓周邊的少數民族,讓他們沒有辦法起兵逐鹿中原。
秦國,是不遜色於齊楚的西方大國,自秦嬴伊始,便是與西戎為敵,秦莊公受封「西陲大夫」,卻將秦人置於刀劍之前,死在西戎手下的秦人、秦國國君不勝其數,秦與西戎已成死敵。經過長達百年的慘澹經營,秦暴霜露、斬荊棘,秦人逐步適應了西陲惡劣環境,實力與日俱增,終於,在秦文公十六年(前750),「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餘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
此後,秦穆公在與晉爭霸時失敗,轉而向西征討西戎,「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秦昭襄王在位時,平定義渠,可以說,秦國是阻擋西戎繼續進軍中原有力屏障。除了秦楚外,還有滅了戎狄的晉國、胡服騎射的趙國、消滅萊夷的齊國,使得少數民族不敢再進軍中原,也沒能早早實現「亂華」而自取之的願望。
二、無馬鐙之鐵騎,不敵千乘之威
據目前考古發現可證,早在我國西漢時期,便有了馬鐙,可別小看這個東西,雖然它只是騎馬人在上馬時和騎乘時用來踏腳的馬具,卻能夠幫助騎馬者在騎行時支撐雙腳,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騎馬的優勢,同時又能有效地保護騎馬人的安全。可以說馬鐙的誕生,不僅解放騎乘者的雙手,加強了騎兵的優勢,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改變了歷史。
然而在春秋戰國時期,遊牧民族的鐵騎卻是不敵中原諸國的軍隊,在那個沒有馬鐙的時代,少數民族的騎手必須夾緊馬身再揪住馬鬃,才能不讓自己摔下馬背,連騎行都是困難重重,更別說拉弓搭箭、騎馬砍殺了。相比之下,中原的車乘卻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一輛「戰車」中,一人駕馬,一人指揮,一人拿戈進攻,可以打亂對面陣型,進可攻退可守。
同樣,沒有馬鐙的騎兵,衝鋒之勢大打折扣,比不過轟隆馳騁的中原戰車,人與馬一起,難逃冤死車輪之下的命運。裝備的差距,讓邊陲少數民族的騎兵方陣根本打不過中原的步兵軍隊,「問鼎中原」的野心被毫無懸念地澆滅了。
三、謹記西周滅亡之恥
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點燃烽火而戲諸侯,不曾想犬戎真的來犯,周平王被迫遷都,東周開始。東周王室衰微,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但面對昔日覆滅了西周的犬戎,各路諸侯可是一點都不客氣。
在那個中原人還不是以「漢族」而是「華夏族」自稱的年代,雖然中原各國打打殺殺,但都還是沾親帶故的,而犬戎是滅了自己「大哥」的外人,各國國君的臉上都有些掛不住啊,所以別看春秋百餘諸侯、戰國七雄逐鹿中原,打的不亦樂乎,但論血緣還是「一家人」啊,我們華夏人打架是我們的「自家事」,犬戎敢來那就是「找打」,因此靠近這些少數民族的諸侯國,個個都是摩拳擦掌,等着他們上門,「報西周滅亡之仇」。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各路諸侯征戰不斷,但無論是春秋時期的幾位「霸王」,還是戰國七雄,哪個不是積極討伐周邊的少數民族的主,或暴力征服、或懷柔內化,穩定自己的後方。在連年不斷的征戰中,這些少數民族得以保存就不錯了,更別提是否還有餘力企圖侵犯中原、飲馬長江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