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宋代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1]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雙飛去 一作:雙來去;離恨苦 一作:離別苦)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目錄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欄外的菊花籠罩着一層愁慘的煙霧,蘭花沾露好似默默飲泣。羅幕閒垂,空氣微寒,一雙燕子飛去。明月不明白離別之苦,斜斜的銀輝直到破曉還穿入朱戶。
昨天夜裡秋風勁吹,凋零了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給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連綿,碧水無盡,又不知道我思念的人究竟在何處。
注釋
蝶戀花: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樂章集》《張子野詞》併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趙令畤有《商調蝶戀花》,聯章作《鼓子詞》,詠《會真記》事。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檻(jiàn):古建築常於軒齋四面房基之上圍以木欄,上承屋角,下臨階砌,謂之檻。至於樓台水榭,亦多是檻欄修建之所。
羅幕:絲羅的帷幕,富貴人家所用。
不諳(ān):不了解,沒有經驗。諳:熟悉,精通。離別:一作「離恨」。
朱戶:猶言朱門,指大戶人家。
凋:衰落。碧樹:綠樹。
彩箋:彩色的信箋。尺素:書信的代稱。古人寫信用素絹,通常長約一尺,故稱尺素,語出《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兼:一作「無」。
賞析
婉約派詞人許多傷離懷遠之作中,這是一首頗負盛名的詞。它不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點,而且具有一般婉約詞少見的寥闊高遠的特色。它不離婉約詞,卻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約詞。[2]
起句「檻菊愁煙蘭泣露」,寫秋曉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籠罩着一層輕煙薄霧,看上去似乎脈脈含愁;蘭花上沾有露珠,看起來又像默默飲泣。蘭和菊本就含有某種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潔),這裡用「愁煙」「泣露」將它們人格化,將主觀感情移於客觀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畫痕跡較顯,與大晏詞珠圓玉潤的語言風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寫心情、渲染氣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這兩種現象之間本不一定存在聯繫,但在充滿哀愁、對節候特別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不耐羅幕輕寒而飛去。這裡與其說是燕子的感覺,不如說是寫簾幕中人的感覺——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輕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蕩漾着因孤孑淒清而引起的寒意。燕的雙飛,更反托出人的孤獨。這兩句只寫客觀物象,不着有明顯感情色彩的詞語,表示的感情非常委婉含蓄。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上片後兩句是說,明月不明白離別的痛苦,斜斜的銀輝直到破曉還穿入朱戶。
從今晨回溯昨夜,明點「離恨」,情感也從隱微轉為強烈。明月本是無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離恨之苦,而只顧光照住戶,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應怨恨它。但卻偏要怨。這種仿佛是無理的埋怨,卻正有力地表現了女主人公在離恨的煎熬中對月徹夜無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棖觸的。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過片承上「到曉」,折回寫今晨登高望遠。「獨上」應上「離恨」,反照「雙飛」,而「望盡天涯」正從一夜無眠生出,脈理細密。「西風凋碧樹」,不僅是登樓即目所見,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臥聽西風落葉的回憶。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足見西風之勁厲肅殺,「凋」字正傳出這一自然界的顯著變化給予主人公的強烈感受。景既蕭索,人又孤獨,幾乎言盡的情況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現出一片無限廣遠寥廓的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裡固然有憑高望遠的蒼茫之感,也有不見所思的空虛悵惘,但這所向空闊、毫無窒礙的境界卻又給主人公一種精神上的滿足,使其從狹小的簾幕庭院的憂傷愁悶轉向對廣遠境界的騁望,這是從「望盡」一詞中可以體味出來的。這三句儘管包含望而不見的傷離意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語言也洗淨鉛華,純用白描。這三句是此詞中流傳千古的佳句。
高樓騁望,不見所思,因而想到音書寄遠:「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彩箋,這裡指題詩的詩箋;尺素,指書信。兩句一縱一收,將主人公音書寄遠的強烈願望與音書無寄的可悲現實對照起來寫,更加突出了「滿目山河空念遠」的悲慨,詞也就這渺茫無着落的悵惘中結束。「山長水闊」和「望盡天涯」相應,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處」的慨嘆則更增加搖曳不盡的情致。
這首詞上下片之間,在境界、風格上是有區別的。上片取景較狹,風格偏於柔婉;下片境界開闊,風格近於悲壯。但上片深婉中見含蓄,下片於廣遠中有蘊涵。王國維借用詞中「昨夜」三句來描述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的第一種境界,雖與詞作原意了不相涉,卻和這三句意象特別虛涵,便於借題發揮分不開的。[3]
作者晏殊
【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今江西進賢縣文港鎮沙河人,位於香楠峰下,其父為撫州府手力節級),是當時的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晏殊與其第七子晏幾道(1037-1110),在當時北宋詞壇上,被稱為「大晏」和「小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