昴宿星團
昴宿星團 |
昴星團(Pleiades),梅西葉星表編號為 M45,位於金牛座天區明亮的疏散星團,構成星團幾個亮星在昴宿,由此得名。人類在北半球晴朗的夜空用肉眼就可以看到它,通常見到有六七顆亮星,所以又常被稱為七姊妹星團、七姐妹星團。 昴星團是離地球最近、也是最亮的幾個疏散星團之一。昴星團總共含有超過3000 顆的恆星,它的橫寬大約13光年,距離128秒差距(417光年),直徑約4秒差距。在中國民間,昴星團被認為是天宮中七仙女的化身。
目錄
簡介
昴宿星團(漢語拼音:mǎo xiù xīng tuán,又稱七姊妹星團,英語Pleiades;梅西爾星雲星團表編號M45)是離我們最近也是最亮的幾個疏散星團之一,也是最有名的星團之一。是在金牛座,在晴朗的夜空單用肉眼就可以看到它。肉眼通常見到有六顆亮星。昴星團的視直徑約2°,形成斗狀。成員星數在200個以上,是一個很年輕的星團,年齡約5000萬年。昴星團也是一個移動星團。昴星團總共含有超過3000 顆的恆星,它的橫寬大約13光年,距離128秒差距(417光年),真直徑約4秒差距。中國古代把其中的亮星列為昴宿。有關的傳說和神話很多,也被稱為「七姊妹星團」。一般肉眼能看到6顆星,眼力好的話能看到更多,因此它能用來檢驗你視力好壞或者天氣晴朗情況。
評價
昴星團距離太陽400光年,因含有早B型星,從天文時間尺度來說正處在年少時期。質量為九個太陽的B型星,若收縮到主星序,耗盡其核部的氫並開始膨脹到紅巨星,照估計需歷時2100萬年左右。因此,這個值就應該是疏散星團的年齡。可是,唯有昴星團的顏色一光度圖卻又清楚地表明,僅含0.2太陽質量的那些恆星業已渡過了初始收縮階段,基本上處於零齡主星序上.照最近恆星演化理論估計,質量為0.2太陽的恆星收縮到零齡主星序所需時間, 大致為60000萬年。那麼,昴星團的年齡到底是多少呢?究竟是2100萬年還是60000萬年?事實上,矛盾並不像看起來那樣尖銳。赫爾比希認為,在形成大質量的恆星之前,先已由星雲物質形成了小質量的恆星。如果晚型主序星首先形成,它們就會在早型星收縮到主星序的相同時間內到達零齡主星序,然後燃燒它們核部的氫, 並開始向紅巨星階段膨脹。這一理論好像得到了觀測的支持。關於小質量恆星形成較早的又一證據是金牛一御夫座暗星雲,在這些星雲中大量含有暗弱的紅星,而不含有亮的藍星。所有這一切都表明,擁有大約三百顆星的昴星團在六億年以前開始形成,一直持續到終於形成了B型星.這些非常亮的恆星輻射着極其豐富的紫外線,它們已把氣體電離並徹底吹散,只在銀河系中殘留下一些氣體的痕跡。隨着氣體的離去,恆星的形成過程也就趨於停止。琢磨一下玫瑰星雲很有意思的,它的中心有一群非常亮的恆星,這團星雲可能就是因發生這種從中央向外吹散氣體的過程而形成的。這一設想或許能解釋這種異常有趣的氣體與恆星集合體的環狀結構.昴星團星雲是藍色的,這意味着它們是反射星雲,反射着它們附近(或者裡面)的明亮恆星的光線。這些星雲中最明亮的部分,即圍繞在昴宿五周圍的星雲,是1859年10月19日被(意大利)威尼斯的Ernst Wilhelm Leberecht (Wilhelm) Tempel利用4英寸折射鏡發現的;它被收入NGC星表,編號為NGC 1435。Leos Ondra提供了一份在線的Wilhelm Tempel傳記,以及一幅昴宿五星雲的素描,經同意歸入到本資料庫中。星雲向昴宿四延伸的部分在1875年被發現(即NGC 1432),圍繞着昴宿六,昴宿一,昴宿增六和昴宿二的星雲在1880年被發現。完整的昴星團的複雜性,直到1885年到1888年間,巴黎的Henry兄弟和英國的Isaac Roberts發明了第一架天文照相機後,才被揭露出來。1890年,E.E. Barnard發現星雲物質有一個非常靠近昴宿五的恆星狀聚集中心,它被編入IC星表,編號為IC 349。1912年,Vesto M. Slipher分析了昴星團星雲的光譜,揭露了它們的反射星雲本質,因為它們的光譜與照亮它們的恆星的光譜一模一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