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曬鹽

中文學名:曬鹽

外文名稱:baysalt

過程:海水曬成鹽

引入:結晶池

倒入:雙子葉植物綱

方法:磨細、加碘

曬鹽是指將海水曬成鹽的過程。我國沿海地區,有很多鹽場,通過圈圍海水的方式,在太陽下暴曬,使水分蒸發掉,逐漸結晶形成固態的鹽。[1]

目錄

基本簡介

曬鹽就是將海水曬成鹽的過程。曬鹽時先將海水引入蒸發池,經日曬蒸發水分到一定程度時,再倒入結晶池,繼續日曬,海水就會成為食鹽的飽和溶液,再曬就會逐漸析出食鹽來。這是得到的晶體就是我們常見的粗鹽。剩餘的液體稱為母液,可從中提取多重化工原料。

曬鹽一般要經過建灘、整灘、納潮、制鹵、測鹵、結晶和撈鹽歸坨七套工序。

建灘都在平坦的沿海荒灘上,按一定的灘池數建造。池埂一般高約半尺,建成一個個方形池,面積從上到下每個方池邊長一般為8步(每步五尺),灘池由上而下逐個挖低,落差一般為3寸,上下池之間開有池門,用以向下流水。底池下築坨台,俗稱鹽坨,以備儲鹽。灘池周圍挖二面或三面大溝,俗稱鹽,以備納潮儲水。向海一面的溝堤,開一水門,設閘以備啟閉。其外再開一"潮溝",直通于海,用以引潮入溝,備鹽溝納潮用。

鹽灘建成後,還要整灘。將池內泥土挖松,晾乾,再放入海水泡稀,鹽工赤腳在池內將池踩勻,用刮板刮平底池,然後將池內海水排出晾乾,用光礅(石制,粗大圓柱形石頭)壓實壓平。

灘池周圍的大鹽溝挖成後,漲潮時即可開水閘納潮,抓住最高潮位,將潮納滿。[2]

納潮後,用戽(舊式盛水器具)或水車(舊式提水工具,鹽灘用水車多以風力和足踏為動力)汲取溝內海水灌入高鹵台(最高圈)內;次日將高鹵台內海水放入二鹵台,再將高鹵台汲滿海水;第三日,將二鹵台內海水放入三鹵台,高鹵台內海水放入二鹵台,再將高鹵台汲滿海水。逐日依此類推,利用日光蒸發水分,提高滷水濃度。制鹵時技術要求較高,根據自然蒸發條件,滷水以跑到池底既能飽和,又能足用為宜,謂之定量跑水,又名"卡頭"。若定量多,雖能跑到底,但不能飽和;若定量少,雖能跑到底,滷水能飽和,但不足用,均影響生產;若定量太少,跑不到底就出現乾枯無鹵,俗稱跑掉頭。

測鹵方法

測鹵,舊法使用蓮子。滷水分成10成,10成者為飽和液。蓮子有兩枚,一枚為5成,一枚為10成。5成蓮子若在滷水中抬頭,則為2~3成鹵,平浮於滷水面上為5成鹵。10成蓮子在滷水中斜浮,為7~8成鹵,平浮於滷水面上為10成鹵。

滷水達到10成時,即可結晶成鹽。結晶前要將底池爛泥清除乾淨,抹光壓實,將飽和滷水放入,當日即可飄花結晶,數日後撈鹽歸坨。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