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至湖上
曉至湖上 |
《曉至湖上》是清代詩人厲鶚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此詩開頭兩句,寫出城天色,寫湖上環境,實際上是作者情趣和性格的流露;接下去四句,以寫景為主,由靜景寫到動景,畫面由湖岸轉換到湖上;最後兩句是寫游湖的感觸。全詩語言雖平淡但醇美,情、景、理三者統一,將西湖晨曉"空、清、靜、虛"的特色盡寫無餘。
目錄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 曉至湖上
作者; 厲鶚
創作年代; 清代
作品出處; 《清詩選》
作品體裁; 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曉至湖上
出郭曉色微,臨水人意靜。
水上寒霧生,瀰漫與天永。
折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
稍見初日開,三兩列舴艋。
安得學野鳧,泛泛逐清景。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湖:指杭州西湖。
2.郭:城郭,古代在城的外圍修築的城牆,也時常泛指城鎮。曉色微:微明的晨光。
3.與天永:與天相連。
4.初日開:太陽剛剛升起。
5.舴艋(zé měng):小船。
6.野鳧:野鴨。
7.泛泛:自由自在浮游的樣子。《楚辭·ト居》:"將泛泛若水中之鳧乎?"清景:清光,指晨光。
白話譯文 出城清晨的天色還有些昏暗,站立水邊讓我心意稍微寧靜。
水面上泛起陣陣薄霧,瀰漫開來仿佛與天相連。
水中的葦草彎曲下來發出聲響,遙遠的青山如黛仿佛連淡淡的影子也若有似無。
一會兒過後晨日初起,遠處三三兩兩的小舟泛在水上。
怎麼能夠學得野鴨一般,能去追逐那遠方的清影呢。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清代康熙五十七年(1718),在一個曉色初開、晨光曦微的冬日,詩人信步走出城郭,即景抒懷而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寫曉霧中的西湖。開篇點題:湖水在經過白天遊客的喧騰煩器後,正處於靜謐的安睡之中詩人面對一碧萬頃的西湖,心田也如水一般明澈、平靜,水寒天冷,不久湖上就生出了白霧,一霎時瀰漫開去,慢慢地籠罩了整個湖面,而與遠天相接。這是前四句所寫境界,迷濛、蒼茫、寒冷、幽靜,是冬日西湖晨景。前人寫西湖,以秋、夏之景為多。"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是連金人都諳熟的秋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是不同於四時的夏景詩人這一首詩,專就西湖冬景落墨,寫得幽峭清冷。蘇東坡詠西湖雲:"欲將西湖比西子,淡汝濃抹總相宜"只可惜歷來寫"淡妝"者少,而寫"濃抹"者多,此詩可算是西湖的一隻別調。詩人厲鶚,"少孤家貧",其為人"孤瘦枯寒"(全祖望《厲樊榭先生基碣銘》),其於仕途,亦贈命達故其詩風"溪徑幽微,取材新則有獨得之奇"(汪韓門《樊榭山房集跋》)詩人這四句"西湖曉色",就突出地體現了這種風格。
詩的五至八句,由靜景寫到動景,畫面由湖岸轉換到湖上。"折葦斷有聲,寫詩人離岸登舟。小舟,大概就系在岸邊的蘆葦盪里,詩人解纜放舟,不可避免地會折斷冬日脆硬的蘆梗,於是一根根蘆梗斷裂之聲就打破了西湖的寧靜人在湖上,放眼遠山,其為濃霧所罩,只能看到一點淡淡的輪廓,而見不到真實的影子漸漸地,旭日從湖上升起,西湖卸去了濃霧裹罩的妝,重又展開了她那水光激灩、一碧萬頃的迷人風姿,湖面上排列着三三兩兩的小船,寧靜的西湖驟然熱鬧起來。這裡的"舴(ze meng)是指小船,是前面詩中所指出的厲鴨詩中愛用替代字的又一類例子,前人用此例甚多,如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兩兩三三舴錳舟",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只想雙溪舴艋舟"等,厲此句,純由張詞化出。以上四句寫泛舟游湖,由霧中的遠山寫到初日下的遊船,作粗筆勾勒。
最後兩句是寫游湖的感觸。詩人游湖,除上面見到的寒霧、蘆葦、遠山、初日、舴等景物以外,就是這兩句寫到的"野",即野鴨,它們是初日湖面上最有生機的物象了。它們正在水中"泛泛"(浮游無定的樣子)而游,一會兒浮在水面,一會兒又沉入水底,隨同波浪上下,追逐影子沉浮。這裡的野鴨形象,實指人世間那種蠅營狗苟、隨波逐流的市繪小人。這兩句是用典,托為屈原所作的《楚辭·ト居》雲:"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泛泛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原詩是說屈子寧做氣宇軒昂的千里駒,不做跟着波浪上下,保全性命的野鴨。厲太鴻在此隱括這一典故,以一"安得"設問,其否定野鴨似的為人處世態度不答自明。詩人自己的立身行事,據同時人記載"性情孤峭,義不苟合"(王昶《蒲褐山房詩話》),完全是與詩中這種態度相吻合的。
這首詩作者通過寫曉霧下西湖的景色,展現了西湖於秋夏"濃抹風姿之外的冬日"妝"別致,抒發了作者堅守節操,不與世浮沉的清高品質。全詩語言雖平淡,但醇美,情、景、理三者統一,深得陶(淵明)詩三昧。
名家點評 蘇州大學文學教授王英志:厲鶚自稱"平生湖山鄰"(《湖上擬游龍井不果寄汪大輿》),其寫湖之作頗多,且皆江南湖泊,重在寫湖水的寧靜平緩,偏於陰柔之美。此詩寫杭州城外曉湖之景,着意表現曉色之朦朧,水霧之瀰漫,遠山之中沖淡,野鳧之悠閒,構成一個迷濛、幽靜的境界,以襯托詩人心意之平靜閒適。(《元明清詩詞選》)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原教授陳祥耀:幽雋輕淡,着筆無多,刻劃入微,而痕跡融化樊榭五古,勝事於此種詩見之。(《元明清詩鑑賞》)
海南大學教授周偉民:詩中顯示了一種幽約朦朧的意境,清綺婉麗,朦朧的曉色,水上蒙蒙游漫的水霧,遠山的淡淡的山色,在曉日初升的時刻,現三兩小舟蕩漾其中,這湖上的山光水色,令詩人陶醉其中,詩末以《楚辭·ト居》:"將泛泛若水中之鳧乎"的典故,抒發願為野鳧泛於湖水的情懷。寫得風情宛然,清麗可誦,別有一番韻味。(《明清詩歌史論》)
作者簡介
厲鶚(1692─1752),清代詩人。字太鴻,號樊榭,錢塘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考中舉人,但未能考中進士。乾隆元年(1736)參加"博學鴻詞"考試,再次名落孫山。此後,終身未仕。在詞方面具有極高的造詣,為浙西詞派中期的代表。讀書搜奇嗜博,鈎深摘異,尤熟於宋元以後的掌故。著有《樊榭山房集》《遼史拾遺》《東城雜記》《宋詩紀事》《南宋雜事詩》等書。其中《南宋雜事詩》一書,采諸書為之注,徵引浩博,為考史事者所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