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晚唐白瓷皮囊壺

晚唐白瓷皮囊壺
圖片來自秒送號

晚唐白瓷皮囊壺晚唐皮囊式陶瓷壺,為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號第003780號蒐藏[1],高14.4公分、口徑2.0公分,有弓式提梁,圓口狀帶唇短注口,注口下方有仿皮帶箍狀圈,提梁尾端和羽翼狀裝飾構造相接,羽翼狀裝飾帶有劃痕及模仿多枚羽毛的造型設計,器身上略扁下圓,壺身有三條仿皮革縫合痕的泥條貼花,從注口延伸至羽翼狀裝飾構造,器件肩部有錐飾流蘇樣式的鞍布裝飾,器件底部平坦無上釉,有廠記「官」一字,但是修削不太整齊,且黏有窯渣及沙粒,整體釉色呈現溫潤的牙白色微偏黃,釉層薄,積釉處偏青色調。窯址不明,但由於積釉處偏青色調,且邢窯出土破片經修補後,有類似器型的作品,因此有學者推測可能為邢窯作品。

目录

造型

唐代白瓷皮囊壺的製作工藝相當純熟,基本特徵為:腹身肥碩,下寬上窄,腹寬大於腹高,平底,帶有橫樑。壺口上本均應置有豎插蓋,惜難以保存而存世稀罕。之所以稱作皮囊壺,是因它的器形仿自北方遊牧民族的皮囊容器,主要功用是作為酒器或[[。具體而言,唐代白瓷皮囊壺可分為兩種形制:

一種是柱尾、高提梁、鼓腹型,即高提梁,弧度陡些,梁後為圓柱形的尾飾,腹部圓鼓。以1996年出土於河北省故城縣的這件為代表。壺高24厘米,底徑10.3厘米,口徑2.9厘米,梁高5.7厘米。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白中微泛青,釉面光潤。鳳首形蓋,鳳眼點黑釉,短流,半圓形提梁,鼓腹,餅狀實足。腹身整體飾凸起的仿皮囊縫合線,前後腹部飾鞍形圖案,左右兩側貼塑有花朵紋。造型優美,裝飾華麗,工藝精湛。

另一種是鴨尾、矮提梁、鼓腹型,即提梁矮些,弧度緩些,梁後為上翹的鴨子尾巴形狀的尾飾,腹部圓鼓。以1956年陝西省西安市蓮湖區白家口出土的邢窯白瓷皮囊壺為代表。壺高16.2厘米,口徑2.4厘米。灰白胎,細密堅緻。通體施白釉,釉面勻凈、光潤。壺身上扁下圓,平底。豎直管狀口,環形提梁。壺身兩側為仿皮囊縫合的起線裝飾,上部飾花葉紋鞍韉。整體忠實模仿,細節講究,線條幹凈利落,富有韻律感。

兩種造型的白瓷皮囊壺,均未脫離皮質容器的基本面貌,屬於北方創新瓷器造型之一,獨具北方民族生活情趣與藝術特色。[2]

參考文獻

  1. 唐至宋 白瓷皮囊壺,國立故宮博物院
  2. 出土唐代白瓷皮囊壺賞析,每日頭條,2018-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