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獎
普利策獎 |
中文名: 普利策獎 外文名: The Pulitzer Prizes 別 名: 普利策新聞獎 獎項性質: 新聞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 創辦時間: 1917年 創始人: 約瑟夫·普利策 |
普利策獎(The Pulitzer Prizes),又稱普利策新聞獎。是根據美國報業巨頭約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遺願於1917年設立的獎項,後發展成為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獎。評選制度經過不斷的完善後,普利策獎成為新聞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被譽為「新聞界的諾貝爾獎」。
一個世紀以來,普利策獎一直是新聞業的標杆,與美國社會一同經歷了戰爭硝煙、政治醜聞和錯綜複雜的社會問題。從最初的新聞獎,到後設立的包括文學、藝術在內的綜合獎項,其影響力歷久不衰。
普利策獎由包括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在內的16人組成的普利策獎金評選委員會評選,每年一次,評選結果一般都是在4月中旬由哥倫比亞大 學校長宣布,5月頒獎。
普利策獎包括14項新聞類獎項和7項創作類獎項。新聞類獎項的獲獎者不限國籍,但必須在美國媒體中發表過作品;創作類獎項的獲獎者 則必須是美國公民,僅有的例外是歷史寫作獎,作品涉及美國史的外籍作家具有獲獎資格。
約翰·肯尼迪是唯一獲得這個獎項的美國總統。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2018世界品牌500強》榜單,普利策獎排名第453。
2020年5月4日,2020年普利策新聞獎公布,新增「音頻報道獎」。
2021年6月,美國Buzzfeed新聞網就因為去年撰寫的一組抹黑中國新疆政策的系列報道,獲得「普利策獎」。
這組抹黑新疆的報道後,大量中國網民和媒體幾乎在第一時間就對報道的真實性提出了極為尖銳的質疑。[1]
目錄
評審制度
普利策獎由包括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在內的16人組成的普利策獎金評選委員會評選,每年一次,評選結果一般都是在4月中旬由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宣布,5月頒獎。
普利策獎包括14項新聞類獎項和7項創作類獎項。新聞類獎項的獲獎者不限國籍,但必須在美國媒體中發表過作品;創作類獎項的獲獎者 則必須是美國公民,僅有的例外是歷史寫作獎,作品涉及美國史的外籍作家具有獲獎資格。
獎項設置
普利策獎包括14項新聞類獎項和7項創作類獎項。每年有兩千多件入選作品參加普利策獎的競爭,於年初委派102名傑出的評審員分成20個評審團組織評選。
普利策獎的獎金為7500美元,其中公眾服務貢獻獎不設置獎金,而授予獲獎報社普利策金牌。普利策當初遺贈的基金為50萬美元,後來基金管理機構又籌措了100多萬美元。
首屆普利策攝影獎是1942年頒發的。此後,除1946年外,每年頒發一次。從1968年開始,攝影類增設了專題新聞攝影獎,獲獎作品通常由一組照片組成。隨着計算機修改照片技術的發展,委員會於1995年規定「任何內容經過處理或改動的作品,除了慣常的報紙裁剪和編輯之外,將不予接受」。
新聞類獎
普利策優異公眾服務獎
普利策普通新聞報道獎
普利策國內報道獎
普利策國際報道獎
普利策調查性報道獎
普利策釋義性新聞獎
普利策專業性新聞獎
普利策社論寫作獎
普利策漫畫創作獎(1922年設立)
普利策現場新聞攝影獎(1942年設立,1968年分為現場新聞和特寫)
普利策特寫攝影獎(1942年設立,1968年分為現場新聞和特寫)
普利策評論獎
普利策批評獎
普利策特稿寫作獎
創作類獎
普利策小說獎
普利策戲劇獎
普利策歷史獎
普利策傳記獎
普利策詩歌獎 (1922年設立)
普利策非小說類作品獎 (1962年設立)
普利策音樂獎 (1943年設立)
評審標準
1、由報紙通過利用其新聞資源如社論、漫畫和攝影以及報道而提供的值得讚許的傑出公眾服務;
2、傑出的突發性地方新聞報道;
3、由個人或團體以單篇或系列報道方式所做傑出調查性報道;
4、闡明一個有意義並複雜的主題,展示了對主題的上佳把握,文筆流暢,表述清楚的傑出解釋性報道;
5、對特定主題或活動進行持續、富有知識性傑出專題報道;
6、全國性事務傑出報道;
7、括聯合國在內的國際事務傑出報道;
8、特別關注文學的高質量和獨創性的傑出特寫報道;
9、傑出的評論文章;
10、傑出的文藝批評文章;
11、清晰,有道德目的,推理紮實,在作者認為導向無誤時,具有能夠影響公眾輿論的能力的傑出社論;
12、年度出版的,有獨創性和有評論效應,繪畫水平高,具有形象化效果的傑出漫畫或漫畫選輯;
13、彩色,單張或多張,相關組照或像集組成的傑出突發性新聞攝影;
14、或彩色,單張或多張,相關組照或像集的傑出特寫攝影。
獎項影響
金質獎章將授予公共服務獎獲得者。其他類別的獲獎者除證書外,還有於2001年提高至7500美元的現金獎勵,原來為5千美元。每年向新聞學院教授推薦的4個名額各提供5千美元普利策獎學金。這些獎學金可使3名優秀的畢業生旅行、寫報告並在國外學習,另一份獎學金頒 給一名從事戲劇、音樂、文學、電影或電視評論的畢業生。
對大多數獲獎者來說,相對普利策獎給他們和他們的作品帶來的聲望而言,現金獎勵只是次要的。有許多獎金更多的競爭,但它們在公眾的心目中都無法與普利策獎相提並論。
與在斯德哥爾摩和奧斯陸舉行的精心準備的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和皇家宴會不同,每年5月在哥倫比亞大學洛氏圖書館(LowLibrary)的圓 型大廳里,普利策獎獲得者只是在一個中午便宴上,從該校校長手裡接過獎金和獎狀。到場的也只有家屬、專業同行、委員會成員和新聞學院的老師們。委員會拒絕了將這項活動在電視上進行大肆宣傳的請求。
創始人物
約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1847年4月10日生於匈牙利一個猶太人家庭。17歲時從家中出走,本想從軍,但因視力差、身體弱而被拒絕。後被美國軍隊招募,成為一名騎兵,1867年加入美國籍。1868年當了德文《西部郵報》記者。他憑藉強烈的求知慾和充沛的精力,不知疲倦地挖掘各種新聞,後成為該報的全資經營者。
到1878年,普利策熟練地掌握了英語,於當年12月9日出價2500美元買下了聖路易斯的《電訊報》,後與當地《郵報》合併為《聖路易斯郵訊報》。1883年,他以34. 6萬美元買下《紐約世界報》。他創造了編輯寫作制——即記者采寫的材料由編輯潤色、整理、綜合成稿件見報。這種寫作規則,仍是整個新聞界的普遍原則。
普利策對報紙的經營與編輯獨樹一幟。他強調報紙發表新聞要真實和準確,文字要簡潔和通俗,要花力氣寫好社論。
普利策於1911年去世。他生前立下遺囑,將財產捐贈給哥倫比亞大學,設立普利策獎,該獎後成為美國新聞最高獎。
普利策1868年開始從事新聞工作,他的一生對美國報紙的發展有着較大的影響,被人們譽為創辦現代美國報紙的先驅者和示範者。1903年,普利策寫下遺囑,決定出資興辦哥倫比亞新聞學院和建立普利策獎金,由哥倫比亞大學董事會掌管他遺贈的基金。1911年10月29日普利策逝世。根據他的遺囑,1912年開辦了哥倫比亞新聞學院,1917年起設立了普利策獎。
新聞類獎
公共服務獎:密西西比州比洛克西《太陽先驅報》(卡特里娜颶風)《新奧爾良平民報》(新奧爾良)
突發新聞獎:《新奧爾良平民報》(卡特里娜颶風)
調查性報道獎:《華盛頓郵報》(披露說客阿布拉莫夫的醜聞)
解釋性報道獎:《華盛頓郵報》(戴維·芬克爾有關也門的報道)
獨家報道獎:《華盛頓郵報》(達納·普瑞斯特,中情局秘密監獄)
國內報道獎:《紐約時報》(詹姆斯·里斯恩、埃里克·萊特布,國家安全局竊聽事件)
科普利報系、聖迭哥聯盟-論壇報(對眾議員蘭迪·寧漢姆的調查)
國際報道獎:《紐約時報》(尤瑟夫·卡恩和吉姆·亞爾德利報道中國司法制度演變的情況)
特寫獎:《落基山新聞》(吉姆·希勒,「最後的葬禮」)
評論獎:《紐約時報》的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夫
批評報道獎:《華盛頓郵報》的羅賓·吉萬恩,時尚類。
社論寫作獎:里克·阿提格、多格·巴特斯有關精神疾病的報道,波特蘭《奧勒岡州人報》
社論漫畫獎:麥克·盧克維奇,《亞特蘭大憲法日報》
突發新聞攝影獎:《達拉斯晨報》(卡特里娜颶風)
特寫攝影獎:《落基山新聞》(最後的葬禮)
創作類獎
小說獎:《前進》,作者:格拉爾德納·布魯克斯
戲劇獎:空缺
歷史獎:《脊髓灰質炎:一個美國人的故事》,作者:戴維·奧辛斯基
傳記獎:《美國的普羅米修斯:奧本海默的勝利和悲劇》,作者:凱·比爾德 馬丁·謝爾文
詩歌獎:《故妻》,作者:克勞迪·埃米爾森
普通非小說獎:《帝國報復:肯尼亞英國古拉格秘史》,作者:卡奧利娜·埃爾金斯
音樂獎:鋼琴協奏曲Chiavi in Mano' ,作者:懷納 (春風)
2007年
新聞類獎
普利策公眾服務獎:《華爾街日報》記者
普利策突發新聞報導獎:《俄勒岡人報》記者,俄勒岡州波特蘭
普利策調查報導獎:《伯明翰(阿拉巴馬)新聞報》的布雷特·布萊基(Brett Blackledge)
普利策釋意新聞獎:《洛杉磯時報》的肯尼斯·偉斯(Kenneth R. Weiss)、Usha Lee McFarling、里克·魯密斯(Rick Loomis)
普利策當地報道獎:《邁阿密先驅報》的德比·森斯普(Debbie Cenziper)
普利策國內報道獎:《波士頓地球報》的查里·薩維奇(Charlie Savage)
普利策國際報道獎:《華爾街日報》記者
普利策特稿寫作獎:《紐約時報》的安德利亞·艾利略(Andrea Elliott)
普利策評論獎:《亞特蘭大憲法報》的莘西婭·泰科(Cynthia Tucker)
普利策批評獎:《洛杉磯周報》的約翰森·格德(Jonathan Gold)
普利策社論寫作獎:《紐約每日新聞》的編輯委員會
普利策漫畫創作獎:《Newsday》的華特·韓德斯曼(Walt Handelsman),紐約長島
普利策突發新聞攝影獎:美聯社的奧迪·巴利提(Oded Balilty)
普利策特寫攝影獎:《薩克拉門托蜜蜂》的雲妮·C·拜耳(Renee C. Byer)
創作獎獎
普利策小說獎:《路》,科瑪·麥卡錫(Cormac McCarthy)(Alfred A. Knopf出版社)
普利策戲劇獎:《兔子洞》,大衛·林德塞-阿貝爾(David Lindsay-Abaire)
普利策歷史獎:《驅策歷史的鞭子:新聞媒體、民權運動、國家覺醒》,吉恩·羅伯茨 (Gene Roberts)和漢克·可利班諾夫(Hank Klibanoff)(Alfred A. Knopf出版社)
普利策傳記文學獎:《美國最有名的人:亨利·瓦得·畢奇爾傳記》,德比·阿佩蓋特(Debby Applegate)(Doubleday出版社)
普利策詩歌獎:《本土衛士》,娜塔莎·特斯維(Natasha Trethewey)(Houghton Mifflin出版社)
普利策非小說類作品獎:《逼近的堡壘:阿蓋德和911之路》勞倫斯·賴特(Lawrence Wright)(Alfred A. Knopf出版社)
音樂類獎
《聲音語法》奧涅·高門(Ornette Coleman),2006年9月12日發行唱片
2008年
新聞類獎
公共服務獎:華盛頓郵報
突發新聞獎:華盛頓郵報
調查性報道獎:紐約時報記者
調查性報道:芝加哥論壇報全體
解釋性報道獎:紐約時報記者
本地新聞報道獎:密爾沃基新聞哨兵報記者
國內新聞報道獎:華盛頓郵報記者
國際新聞報道獎:華盛頓郵報記者
特寫報道獎:華盛頓郵報記者
最佳專欄獎:華盛頓郵報記者
「搖滾詩人」:鮑勃·迪倫
評論獎:波士頓環球報記者
社論漫畫獎:投資者商務日報記者
突發新聞攝影獎:路透社記者
圖片故事獎:康科德箴言報記者
創作類獎
特別提名獎:鮑勃·迪倫
小說獎:朱諾特·迪亞茲(《奧斯卡·沃精彩小傳》)
戲劇獎:特雷西·萊茨(《八月:奧色治郡》)
歷史類文學獎:丹尼爾·豪爾(《上帝創造了什麼》)
自傳類文學獎:約翰·馬特森(《伊甸園的驅逐者》)
詩歌獎:羅伯特·哈斯(《時與物》)
詩歌獎:菲利普·舒爾茨(《失敗》)
非小說類獎:索爾·弗里德蘭德(《種族滅絕的歲月》)
音樂獎:大衛·朗(《賣火柴小女孩的激情》)
2009年
新聞類獎
公共服務:《拉斯維加斯太陽報》,尤其是其記者亞歷山大·伯松的勇敢報道。
突發性新聞報道:《紐約時報》全體員工。
調查性新聞報道:《紐約時報》的大衛·巴斯陶。
解釋性新聞報道:《洛杉磯時報》的貝特娜·博斯奧及朱莉·卡特。
當地新聞報道: 《底特律自由新聞報》的員工,尤其是吉姆·謝弗及M.L·艾力克。
亞利桑那州梅薩市《東谷論壇報》的懷恩·加比爾松及保羅·吉比林。
全國新聞報道: 《聖彼得堡時報》的員工。
國際新聞報道: 《紐約時報》的員工。
特別報道: 《聖彼得堡時報》的連·德格高利。
實況報道: 《華盛頓郵報》的尤金·羅賓遜。
評論: 《紐約時報》的荷蘭·科特。
社論: 紐約州格倫斯福爾斯市《The Post-Star》的馬克·瑪霍尼。
社論漫畫: 《聖地亞哥聯合論壇報》的史蒂夫·布林。
突發新聞攝影: 《邁阿密先驅報》的派克·法瑞爾。
特別報道攝影: 《紐約時報》的達蒙·溫特。
創作類獎
小說類: 伊麗莎白·斯特勞特的《奧利芙·吉特里奇》(蘭登書屋出版社)
戲劇類: 琳·諾塔奇的《毀壞》
歷史類: 安涅特·戈登·瑞德的《赫敏斯的蒙提切羅:一個美國家庭》(W·W 諾頓出版社)
傳記或自傳類:約翰·米查姆的《美國之獅:傑克遜總統在白宮》(蘭登書屋出版社)
詩歌類: W.S.默溫的《天狼星之影》(銅峽谷出版社)
非小說類: 道格拉斯·A·布萊克蒙的《換了名字的奴隸制:美國黑人從內戰到二戰期間遭受的再奴役》(雙日出版社)
音樂類: 史蒂夫·里奇的《雙重六重奏》(布西與霍克斯公司)
2010年
美國普利策獎評委會2010年公布了2010年普利策獎獲獎名單。
《華盛頓郵報》獲得4個獎項,成為最大贏家,兩家新聞網站各獲一個獎項,開創了普利策獎頒給網絡媒體的先例,成為最大亮點。
還另外頒發了一個特別獎——音樂家終身成就獎。
在14個新聞獎項中,弗吉尼亞州地方媒體《布里斯托爾先驅信使報》因其對弗吉尼亞州天然氣稅費管理漏洞的揭露性報道而獲得分量最重的公共服務獎。
《華盛頓郵報》記者安東尼·夏迪德憑藉對伊拉克局勢的一系列報道贏得國際新聞報道獎。這家報紙還贏得特寫新聞獎、新聞評論獎和批評評論獎3個獎項。
獲國內新聞報道獎的系列報道探討了駕車時使用手機、電腦等的危險性。
此外,《西雅圖時報》因其對華盛頓州4名警察在咖啡館遭槍殺事件的報道獲得突發性新聞獎,《密爾沃基哨兵報》的拉克爾· 拉特利奇獲得地方報道獎,《達拉斯晨報》的3名人員獲得社論獎。
《得梅因紀事報》的瑪麗·欽德憑反映建築工人拯救落水女性瞬間的作品獲得突發性新聞攝影獎,特寫攝影獎被《丹佛郵報》的克雷格·沃克摘取,其作品刻畫了一名在伊拉克參軍的未成年兒童。
普利策獎開始擴大評選範圍,所有獎項都允許網絡媒體參評,網絡媒體獲得了65項提名,但沒能獲獎。
在文學、戲劇和音樂類別下頒發了小說、戲劇、歷史、傳記、詩歌、非小說類文學作品和音樂共7個獎項。美國作曲家珍妮弗·希格登憑 借在2009年2月首演的小提琴協奏曲獲得了僅有的音樂獎。普利策獎頒獎儀式一般在評獎結果公布約一個月後,在普利策獎誕生地哥倫比 亞大學舉行。普利策新聞獎項中,公共服務獎的獎品是一枚金質獎章,其他獎項得主可獲得一萬美元獎金和證書。
2011年
優異公眾服務獎
獲獎者:《洛杉磯時報》
獲獎報道:曝光加州小城貝爾市官員挪用公款給自己發高額工資一事,該報道最終導致肇事官員被捕並促使貝爾市進行相關改革。
突發事件報道獎
突發新聞獎自普利策獎設立以來首次空缺。普利策獎評委會主任西格·吉斯勒表示,儘管2010年有許多重大事件發生,如海地地震和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等,但普利策獎評委會最終決定在該獎成立95年以來首次將突發新聞獎空缺,不過他並沒有給出具體的原因。
調查性報道獎
獲獎者:《薩拉索塔先驅論壇報》的佩奇-約翰。
獲獎報道:佩奇-約翰詳細披露了對佛羅里達州業主有重要影響的財產保險體系的黑幕,提供了便利的保險公司可靠度數據,並促使監管 部門採取行動。
釋義性新聞獎
獲獎者:《密爾沃基哨兵報》的馬克·約翰遜、卡特利恩·加拉格爾、加里·波特、路·薩爾迪瓦爾、艾利森·謝爾伍德。
獲獎報道:他們用明白易懂的語言對使用基因技術來挽救患怪病4歲男孩的過程進行了報道,報道中使用了文字、圖表、視頻和其它多種 呈現方式。
本地新聞報道獎
獲獎者:《芝加哥太陽時報》的弗蘭克-曼恩、馬克-科恩科爾、約翰-金。
獲獎報道:他們對芝加哥社區的暴力事件進行了詳細記錄,並綜合調查了受害者、罪犯及偵探們的生活。
國內新聞報道獎
獲獎者:民間新聞網站ProPublica的傑西-艾森格、傑克-伯恩斯坦
獲獎報道:他們披露了華爾街可疑的金融操作行為,而這些行為可能導致經濟災難,報道中還很好地使用數字工具來向讀者解釋複雜的金融行為。
國際新聞報道獎
獲獎者:《紐約時報》的克利福德-利維、埃倫-巴里。
獲獎報道:他們對俄羅斯不斷崩潰的司法制度的人性化解讀,極大影響了俄羅斯對此議題的討論。
特寫報道獎
獲獎者:《明星紀事報》的艾米-艾里斯-納特。
獲獎報道:納特深入報道了一艘商業漁船在大西洋神秘沉沒致6人死亡事件。
評論獎
獲獎者:《紐約時報》的大衛-萊昂哈特。
獲獎報道:他優雅而深入地就美國複雜的經濟問題進行評論,從聯邦預算赤字到醫療改革。
批評報道獎
獲獎者:《波士頓環球報》的塞巴斯蒂安-斯米。
獲獎報道:他鮮明而生動地就藝術話題進行寫作,常常為生命帶來滿含愛和讚美的偉大著作。
社論寫作獎
獲獎者:《華爾街日報》的約瑟夫-雷戈。
獲獎報道:他的精緻而格格不入的社論挑戰了總統奧巴馬提倡的醫療改革。
社論性漫畫獎
獲獎者:《丹佛郵報》的麥克-基弗。
獲獎報道:麥克-基弗題材廣泛的作品使用了一種鬆散的、有表現力的的風格來傳達強烈的、風趣的信息。
突發新聞攝影獎
獲獎者:《華盛頓郵報》的卡奧爾-古茲、尼基-卡恩和里奇-卡里奧提。
獲獎報道:他們的作品充分反映了海地地震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和絕望。
特寫攝影獎
獲獎者:《洛杉磯時報》的芭芭拉-戴維森。
獲獎報道:她的作品對被困洛杉磯幫會暴力衝突的無辜受害者進行詳細描述。
2012年
公共服務獎
獲獎者:《費城詢問者報》
獲獎理由:因其對費城普遍存在的校園暴力的探究授予此獎,《費城詢問者報》以有力的書面描述及視頻材料詳細描述了校園內孩子欺負孩子的現象甚至罪行,激發了改善教師和學生安全的改革。
突發新聞獎
獲獎者:亞拉巴馬州《塔斯卡盧薩新聞》記者。
獲獎理由:該報記者對一場致命的龍捲風進行了有膽識和魄力的報道,採用社交媒體及傳統報道方式提供了實時新聞更新,幫助定位失蹤人員,並在電力中斷迫使其前往50公里外印刷廠印刷時,仍作出了深度的印刷版。
調查性報道獎
獲獎者:美聯社記者馬特-阿普佐,亞當-高曼,艾琳-蘇利文,克里斯-霍利及《西雅圖時報》記者邁克爾-J-貝倫斯、肯-阿姆斯特朗
獲獎理由:《西雅圖時報》記者邁克爾-J-貝倫斯、肯-阿姆斯特朗揭露了華盛頓州一個鮮為人知的政府部門擅自更換脆弱病人的用藥,將便宜但危險的藥物替換了安全但稍貴的藥物,報道引發了美國全國範圍的衛生警報。
美聯社記者馬特-阿普佐,亞當-高曼,艾琳-蘇利文,克里斯-霍利揭露了紐約警方在秘密監視穆斯林社區的日常生活,報道引發了國會調查,並激起了關於國內情報搜集的角色辯論。
釋義性報道獎
獲獎者:《紐約時報》記者大衛-科西恩尼維斯基。
獲獎理由:《紐約時報》記者大衛-科西恩尼維斯基以一系列清晰的報道,穿過複雜的法律叢林,清楚地揭露了美國最富裕公民及公 司是如何經常鑽法律漏洞、如何避稅的。
地方新聞報道獎
獲獎者:賓夕法尼亞州首府哈里斯堡的薩拉-加寧及《愛國者新聞》的記者。
獲獎理由:薩拉-加寧及《愛國者新聞》的記者勇敢揭露了涉及前足球教練傑里-桑達斯基的性醜聞。
國內報道獎
獲獎者:網絡媒體《赫芬頓郵報》記者大衛-伍德。
獲獎理由:《赫芬頓郵報》記者大衛-伍德對在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中嚴重受傷的美國士兵們在身體和情感上面臨的挑戰進行了 深入的探究。
國際報道獎
獲獎者:《紐約時報》記者傑弗里-蓋特曼。
獲獎理由:《紐約時報》記者傑弗里-蓋特曼不顧危險,對東非這個被人忽視但在戰略上越來越重要的地區的饑荒和衝突進行了生動 的報道。
特稿寫作獎
獲獎者:西雅圖周刊《陌生人》的伊萊-桑德斯。
獲獎理由:西雅圖周刊《陌生人》的伊萊-桑德斯根據一名在殘忍攻擊中倖存的女子的勇敢證言及案件細節,以令人難忘的方式寫出 了該女子及其不幸遇害男友的遭遇。
評論獎
獲獎者:《芝加哥論壇報》的瑪麗-施米奇。
獲獎理由:《芝加哥論壇報》的瑪麗-施米奇以其切實和內容廣泛的專欄文章,展現了芝加哥這座城市的性格及文化。
批評報道獎
獲獎者:《波士頓環球報》的韋斯利-莫里斯。
獲獎理由:《波士頓環球報》的韋斯利-莫里斯的電影批評智慧而又別出心裁,行文精確,其評論穿透於藝術影院與票房之間。
社論寫作獎
獲獎者:空缺
社論性漫畫獎
獲獎者:《政客》的馬特-伍爾科爾。
獲獎理由:《政客》的馬特-伍爾科爾的社論漫畫新鮮、有趣,並以令人難忘的形式諷刺了席捲華盛頓的黨派衝突。
突發性新聞攝影獎
獲獎者:法新社的馬蘇德-侯賽尼。
獲獎理由:2011年12月6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一處擁擠的宗教聖地遭自殺人彈襲擊,法新社的馬蘇德-侯賽尼拍攝了一張女孩在屍體上哭泣的照片。
特寫攝影獎
獲獎者:《丹佛郵報》的克雷格F. 沃克。
獲獎理由:《丹佛郵報》的克雷格F. 沃克以一組引人動容的圖片,記錄了一名伊拉克戰爭士兵回國後,經歷的創傷後遺症痛苦,這 組圖片讓觀眾能更好地理解這樣一個國家問題。
2013年
突發新聞獎
獲獎者:美國阿拉巴馬州《塔斯卡盧薩新聞報》的全體職員。
獲獎理由:表彰他們在致命龍捲風襲來時的一系列敬業報道。
突發新聞圖片獎
獲獎者:法新社攝影記者馬蘇德侯賽尼。
獲獎理由:侯賽尼因記錄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發生的一起自殺炸彈爆炸事件的一幅新聞圖片獲得此獎。
小說獎
獲獎者:亞當·約翰遜(Adam Johnson)
獲獎理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作家亞當·約翰遜撰寫的描寫朝鮮居民生活的小說《孤兒院院長的兒子》(The Orphan Master's Son,又譯《孤兒領袖的兒子》),詳細描述了一個虛構人物的生活,這個人物從小生長在其父親運營的一家朝鮮孤兒院,在成長過 程中歷經種種磨難,最後因與一名女演員相愛,心靈得到治癒的故事。
公共服務獎
獲獎者:《太陽哨兵報》
解釋性報道獎
獲獎者:《紐約時報》
獲獎理由:因關於這個國家富人及集團如何尋找漏洞避稅的系列報道。
地方新聞獎
獲獎者:《愛國者新聞》
獲獎理由:賓州的《愛國者新聞》因為對於賓州州立大學橄欖球隊性醜聞的揭露性報道獲獎。
國際報道獎
獲獎者:《紐約時報》
特寫獎
獲獎者:西雅圖周刊《陌生人》
評論獎
獲獎者:《芝加哥論壇報》
批評獎
獲獎者:《波士頓環球報》
社論獎
獲獎者:空缺。
2014年
新聞類獎
公共服務獎:英國《衛報》的美國版,《華盛頓郵報》
突發新聞報道獎:《波士頓環球報》團隊
調查報道獎:華盛頓公共廉政中心的調查記者克里斯·漢比(ChrisHamby)
解釋性報道獎:《華盛頓郵報》的伊萊·沙斯洛(EliSaslow)
地方新聞報道獎:美國佛羅里達州《坦帕灣時報》的威爾·霍布森(WillHobson)和邁克爾·拉佛吉爾(MichaelLaForgia)
國內新聞報道獎:美國科羅拉多州《科泉公報》的大衛·菲爾普斯(DavidPhilipps)
國際新聞報道獎:路透社的詹森·賽普(JasonSzep)和安德魯·馬歇爾(AndrewR.C.Marshall)
特寫報道獎:空缺
新聞評論獎:《底特律自由新聞報》的斯蒂芬·亨德森(StephenHenderson)
批評獎:《費城問詢者報》的因加·塞弗倫(IngaSaffron)
社論寫作獎: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俄勒岡人報》的全體編輯人員。
社論漫畫獎:《夏洛特觀察者報》的凱文·希埃斯(KevinSiers)
突發新聞攝影獎:《紐約時報》的泰勒·希克斯(TylerHicks)
特寫攝影獎:《紐約時報》的喬什·哈納(JoshHaner)
創作類獎
小說獎:唐娜·塔特(DonnaTartt)的《金翅雀》(TheGoldfinch)
戲劇獎:安妮·貝克(AnnieBaker)的TheFlick
歷史獎:艾倫·泰勒(AlanTaylor)的《內敵:弗吉尼亞的奴隸制與戰爭,1772年-1832年》(TheInternalEnemy:SlaveryandWarinVirginia,1772-1832)
傳記獎:梅甘·馬歇爾(MeganMarshall)的《瑪格麗特·富勒:新美國生活》(MargaretFuller:ANewAmericanLife)
詩歌獎:維賈伊·瑟哈德里(VijaySeshadri)的《三部分》(3Sections)
紀實文學獎:斯坦利。殷(YIN)的《薩繆爾。蘭亨。克萊門斯與阿列克賽。馬克西莫維奇。彼什可夫》
非小說獎:丹·費金(DanFagin)的《湯姆斯河:科學與救贖的故事》(TomsRiver:AStoryofScienceandSalvation)
音樂獎:約翰·盧瑟·亞當斯(JohnLutherAdams)的《成為海洋》(BecomeOcean)
2015年
新聞類獎
公共服務:The Post and Courier, Charleston 美國南卡羅來納州
突發新聞:《西雅圖時報》員工
調查性報道: 《紐約時報》Eric Lipton以及《華爾街日報》員工
解釋性報道:彭博新聞社Zachary R. Mider
本地報道:Daily Breeze的Rob Kuznia, Rebecca Kimitch和Frank Suraci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全國性報道:《華盛頓郵報》Carol D. Leonnig
國際報道:《紐約時報》員工
專題寫作:《洛杉磯時報》Diana Marcum
新聞評論:Houston Chronicle的Lisa Falkenberg
批判:《洛杉磯時報》Mary McNamara
社論寫作:The Boston Globe的Kathleen Kingsbury
社論漫畫:Buffalo News的Adam Zyglis
突發新聞拍攝:St. Louis Post-Dispatch Photography員工
專題拍攝:《紐約時報》自由攝影師Daniel Berehulak
創作類獎
小說獎:All the Light We Can not See,Anthony Doerr
戲劇獎:Between Riverside and Crazy by Stephen Adly Guirgis
歷史作品獎:Encounters at the Heart of the World: A History of the Mandan People by Elizabeth A. Fenn (Hill and Wang)
自傳或傳記獎:The Pope and Mussolini: The Secret History of Pius XI and the Rise of Fascism in Europe by David I. Kertzer (Random House)
詩歌獎:Poetry: Digest by Gregory Pardlo (Four Way Books)
非小說類作品獎:The Sixth Extinction: An Unnatural History by Elizabeth Kolbert (Henry Holt)
音樂獎: Anthracite Fields by Julia Wolfe (Red Poppy Music/G. Schirmer, Inc.)
2016年
新聞類獎
公眾服務獎- 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突發報道獎-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團隊
調查性報道獎- 《坦帕灣時報》(Tampa Bay Times) Leonora LaPeter Anton、 Anthony Cormier ;《薩拉索塔先驅論壇報》 (Sarasota Herald-Tribune) Michael Braga
釋義性報道獎 –ProPublica 的T. Christian Miller 和 馬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roject)的Ken Armstrong
當地報道獎 - 《坦帕灣時報》(Tampa Bay Times)的Michael LaForgia, Cara Fitzpatrick和 Lisa Gartner
國內報道獎 -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團隊
國際報道獎 -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Alissa J. Rubin
特稿寫作獎 - 《紐約客》(The New Yorker) Kathryn Schulz
評論獎- 《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Farah Stockman
批評獎 - 《紐約客》(The New Yorker) Emily Nussbaum
社論寫作獎 – 佛羅里達州夏洛特港《太陽報》(Sun Newspapers) John Hackworth
評論性漫畫獎 -薩克拉門托蜜蜂報(The Sacramento Bee)Jack Ohman
搞笑性報道獎-《南湖周刊》(The southlaker)
突發新聞攝影獎 -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Mauricio Lima, Sergey Ponomarev, Tyler Hicks和Daniel Etter;湯 森路透(Thomson Reuters )攝影團隊
專題攝影獎 - 《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Jessica Rinaldi
創作類獎
小說獎-The Sympathizer, 作者:Viet Thanh Nguyen (Grove Press)
戲劇獎- 《哈密爾頓》(Hamilton), 作者: Lin-Manuel Miranda
歷史獎- Custer's Trials: A Life on the Frontier of a New America, 作者: T.J. Stiles (Alfred A. Knopf)
傳記文學獎- Barbarian Days: A Surfing Life, 作者:William Finnegan (Penguin Press)
詩歌獎- Ozone Journal, 作者:Peter Balakia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非小說獎- Black Flags: The Rise of ISIS, 作者:Joby Warrick (Doubleday)
音樂獎- In for a Penny, In for a Pound, 作者:Henry Threadgill (Pi Recordings)
人物傳奇獎-About YinXiangYu,作者:Stanly Yin(JiaLI dun)
2017年
新聞類獎
公共服務獎:《紐約每日新聞》(New York Daily News)和ProPublica
突發報道獎:加州奧克蘭《東岸時報》的全體職員(Staff of the East Bay Times,Oakland,CA)
調查性報道獎:《查爾斯頓憲郵報》的記者埃里克·艾若(Eric Eyre of the Charleston Gazette-Mail (WV) )
地方報道獎:《鹽湖論壇報》的全體職員(The Salt Lake Tribune Staff)
國內報道獎:《華盛頓郵報》的戴維德·埃·法倫胡德(David A. Fahrenthold of The Washington Post)
國際報道獎:《紐約時報》的全體職員(The New York Times Staff)
專題寫作獎:《紐約時報》的西·傑·切沃斯(C.J. Chivers of The New York Times)
評論獎:《華爾街日報》的佩吉·努南(Peggy Noonan of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批評獎:《紐約客》的希爾頓·奧斯(Hilton Als of The New Yorker)
社論寫作獎:《暴風湖時報》的阿特·丘倫(Art Cullen of The Storm Lake Times (IA) )
評論性漫畫獎:《邁阿密先驅報》的吉姆·莫林(Jim Morin of the Miami Herald)
突發新聞攝影獎:《紐約時報]]》的自由攝影師丹尼爾·貝瑞胡拉克(Daniel Berehulak, freelance photographer, The New York Times)
專題攝影獎:《芝加哥論壇報》的伊·傑森·沃姆伯斯甘斯(E.Jason Wambsgans of the Chicago Tribune)
創作類獎
小說獎:科爾森·懷特黑德的《地下鐵路》。道布爾戴出版社發行。(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by Colson Whitehead ,Doubleday)
戲劇獎:林恩·諾塔奇的《汗》(Sweat by Lynn Nottage)
歷史獎:希瑟·安·湯普森的《水中之血:1971年阿提卡監獄的興起及其遺產》。萬神殿出版社發行。(Blood in the Water: The Attica Prison Uprising of 1971 and Its Legacy by Heather Ann Thompson ,Pantheon)
傳記或自傳獎:希沙姆·馬塔爾的《歸來:父親,兒子與中間地帶》。蘭登書屋發行。(The Return: Fathers, Sons and the Land in Between by Hisham Matar,Random House)
詩歌獎:梯也姆·巴·耶斯的《奧利奧》。浪潮出版社發行。(Olio by Tyehimba Jess ,Wave Books)
非虛構獎:馬修·德斯蒙德的《驅逐:美國城市的貧與富》。皇冠出版社發行。(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 by Matthew Desmond,Crown)
2018年
新聞類獎
公眾利益服務獎:《紐約時報》Jodi Kantor 和Megan Twohey 《紐約客》Ronan Farrow
突發新聞報道獎:加州聖羅莎報紙《民主新聞》
調查性報道獎:《華盛頓郵報》
地方報道獎:《辛辛那提探詢者報》
全國報道獎:《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
國際報道獎:路透社 Clare Baldwin, Andrew R.C.Marshall和 Manuel Mogato
特稿寫作獎:GQ 自由記者Rachel Kaadzi Ghansah
評論獎:阿拉巴馬州伯明翰媒體集團John Archibald
文藝批評獎:《紐約雜誌》Jerry Saltz
社論寫作獎:《得梅因紀事報》 Andie Dominick
社論漫畫獎:《紐約時報》自由撰稿人Jake Halpern和自由漫畫家Michael Sloan
突發新聞攝影獎: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每日進步》 Ryan Kelly
特寫攝影獎:路透社
2019年
新聞類獎
公共服務獎:《南佛羅里達太陽哨兵報》,旨在表彰其對佛羅里達州帕克蘭市馬喬里·斯通曼·道格拉斯高中槍擊案的報道。
突發新聞報道獎:獲獎者是《匹茲堡郵報》,肯定了它對匹茲堡生命之樹猶太教堂槍擊案的報道。
調查性報道獎:頒給了《洛杉磯時報》對南加州大學婦科醫生長達20多年侵犯年輕女性的報道。
解釋性報道獎:獲得者是《紐約時報》的三名記者,他們對唐納德·特朗普的財政狀況進行了有力的揭露。
創作類獎
虛構:《上層》,作者理查德·帕沃斯(W. W. 諾頓),敘事結構非常巧妙,分支和檐篷就像故事的核心樹木一樣,它的奇蹟和連通性呼應了生活在其中的人類。
戲劇:《費美悠》,作者傑·西巴布利斯·德魯麗,這是一出非常有力的戲劇作品,在一個高度概念化、層次化的結構里驗證了種族問題,最終將觀眾代入演員的社群,讓他們面對根深蒂固的歧視。
歷史:《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歷史的預言者》,作者大衛·W.布萊特(西蒙與舒斯出版社),這是一段驚人的歷史書寫,深入研究了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作品、智識變化和他的社會關係,從而展示了他的影響有多大。
傳記:《新黑人:艾倫·洛克》,作者傑弗里·C.斯圖爾特(牛津大學出版社),一部對哈林區文藝復興之父的個人努力和藝術成就,以及他所引發的運動的全景式書寫。
詩歌:《伴隨》,作者佛利斯特·甘德(新方向出版社),一部輓歌集,準確地捕捉了突然的喪失感、表達悲痛的艱難以及對死者的思念。
非虛構:《友好與繁榮:一個家庭與破碎的美國》,作者伊萊扎·格里斯沃德(法勒、施特勞斯和吉魯出版社),一個經典的美國故事,扣人心弦地講述了一個阿巴拉契亞家庭在公司石油壓裂造成的災難陰影下,掙扎着維持它的中產地位的故事。
音樂:《稜鏡》,作者埃倫·里德,一出大膽的新歌劇作品,使用了非常精密的聲樂以及顯着的樂器音色來描述非常困難的事物:性與精神虐待的影響。劇本由羅克西·珀金斯創作。
新聞故事
1971年普利策獎
照片上是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的中國代表席。左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右一為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黃華。
1971年10月25號,第26屆聯合國大會就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關於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立即把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的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的提案進行表決。
美國仍不肯認輸,最後一輪表決前,尼克松給布什打電話說:「我們要贏,我們要贏。」布什黑着臉跑上講台,要求刪掉提案中驅逐台灣國民黨當局的內容。布什神情嚴肅地講完,卻引來台下代表的起鬨和嘲笑,許多非洲國家代表在席位上敲打桌子,布什只好在一片「No。No。」聲中尷尬地走下台。
伊拉克代表走上講台說:「要是美國還是想給蔣介石保留一個席位的話,本人有一個建議,我們非常歡迎美國代表把他帶來,讓他坐在美國代表團席位中的一張椅子上。」辛辣的幽默引發了一陣笑聲。馬利克裁決,布什的提議不被接納。至此,經過幾輪較量,最後的投票結果已無懸念。
電子計票牌上顯示出結果: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提案以壓倒多數通過。頓時,會議大廳沸騰了。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終於被承認了。這是中國和諸多主持正義的國家長期鬥爭而取得的重大勝利。
11月15日,當風度翩翩的喬冠華現身聯合國會議大廳,立刻成了第26屆聯大的焦點。記者們里三層外三層地把他團團圍住,有記者問:「喬團長,你能不能講講你此時此刻的心情。」滿面春風的喬冠華仰頭大笑,他那自豪的、酣暢的笑容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片刻後,他只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的表情不是已經回答了你的問題了嗎。」喬的大笑,被在場的攝影記者抓拍了下來,後來一舉摘得普利策獎。
2016年普利策獎
在2016年普利策的各個獎項中,獲得「公共服務獎」的是美聯社的一組包括7篇長篇調查和兩則視頻的報道,就講述了一個驚天動地、可 以拍成奧斯卡獲獎影片的真實故事。而這個故事,其實離你我並不遙遠,我們日常吃的每一條魚、每一隻蝦,都可能沾染着這個故事的主角們的鮮血和淚。
這組花了整整一年時間、冒着生命危險寫出來的報道,揭開了泰國海洋水產品捕撈行業里廣泛存在了幾十年的罪惡行徑,解救了2000多名被囚禁、被虐待奴役了幾年乃至幾十年的非法移民,讓美國和歐洲各國政府開始考慮立法。
2014年,美聯社的幾名記者得知,有一些泰國漁業公司在緬甸、柬埔寨、老撾等貧窮的鄰國,採用連蒙帶騙乃至綁架的手段把當地的壯勞力帶到船上,強迫他們出海打漁。在經過繁瑣的情報搜集之後,這些記者終於找到了一絲頭緒:一個叫班吉納(Benjina)的印尼漁村。 於是記者們動身來到了這個孤懸在大洋之中的島嶼。親眼所見之後,他們驚呆了:這個島上生活着好幾百名被奴役的漁工,他們的生存狀況比想象得還要惡劣1000倍。
這個村子所在的島被一家叫做Pusaka Benjina Resources的漁業公司控制,他們在島上有一座五層樓的辦公室,樓里有許多關着奴隸漁工的籠子。這個公司在印尼註冊登記,旗下有90艘打漁船,但船長和主要負責人都是泰國人,印尼政府正在調查其中是不是有什麼貓膩。
事實上,泰國漁業公司到緬甸、柬埔寨和老撾等貧困的鄰國招工的做法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他們一開始許以高薪連蒙帶騙——所謂的高薪,其實是干幾個月可以拿到幾百美元;但這筆錢已經足夠養活緬甸家庭一整年。
到了船上之後,他們發現當初許諾的高薪根本就拿不到,泰國漁老闆威脅他們要幹活贖身,每個月只能拿10美元,很多人甚至一分錢也拿不到。
因為泰國政府禁止沒有身份的非法勞工,所以漁老闆們給這些緬甸人辦了泰國的假身份,身份紙上除了照片,名字和其他信息都和他們自己完全沒有關係。
泰國海洋捕撈行業每年的產值高達70億,其中20%出口到美國;僱傭的外來漁工數量達到10萬名,班吉納村只是這個血跡斑斑的行業的一 角。
在班吉納村,美聯社的記者除了採訪奴隸漁工之外,還記下了來這裡運魚回泰國的船的名字。然後,他們用衛星跟蹤着這些船的行蹤。
十幾天後,其中一艘名為「Silver Sea Line」的船到了一個泰國港口,於是記者們也跟到了這個港口。他們找了一輛卡車,在碼頭上停 了四天,觀察着這批魚的去向。為什麼要躲在卡車裡?因為碼頭上有漁業公司僱傭的黑手黨拿着槍巡邏。
之後,這批魚被分裝到150輛卡車上,記者們又跟着卡車到了冷凍工廠和水產品加工工廠。
再之後,記者們通過查找數據庫,跟蹤到了分銷和出口水產品的貿易公司,再跟蹤到了美國的經銷商。
就這樣,記者們全程跟着這批沾染着血跡的魚完成了一次環球之旅,直到最後跟着他們到達沃爾瑪、Sysco等等這些着名的大型超市。
從班吉納村到沃爾瑪,這是一條長長的鏈條;而綁在這條鏈條上的每一家公司、每一個人,他們賺到的錢,都沾着那些緬甸漁工的血、汗和淚。
美聯社的記者隨後採訪包括沃爾瑪在內的這些美國公司。很多公司都拒絕了採訪;有些則發來冠冕堂皇的聲明,表示他們堅決反對奴役勞工,會對供應商施加壓力、要求確保不出現奴役勞工的現象;還有些公司則在私下裡承認,他們早就知道這些事的存在,但是很難保證100%的乾淨,也很難對發生在泰國的事進行控制。
美聯社的重磅報道發表後,在全球範圍內、尤其是美國激起了激起強烈的反響。在這些壓力之下,美國國務院開始向緬甸政府施壓,要求他們出面接回滯留泰國的緬甸漁工。
為了確保緬甸漁工的人身安全,美聯社在報道完成後先沒有發表,而是直接聯繫了國際移民組織和泰國、印尼政府,要求他們前往解救。
泰國警方派人到班吉納村進行了調查。讓人吃驚的是,泰國警方的Saritchai Anekwiang中將報告說,島上漁民的情況良好,他們都是泰 國人,除了個別想家的人以外,其他人都過得很快樂,也不存在任何虐待現象。
非法奴役勞工現象之所以難以根絕,有部分原因是因為其中錯綜複雜的利益鏈,泰國很多基層執法人員收受賄賂,甚至自己就牽扯其中。
在泰國警方離開的第二天,印尼政府再次來到了島上。印尼政府經過調查,確認了美聯社記者提供的信息千真萬確。他們宣布立即把這些遭受非人虐待的緬甸漁工接走。
消息飛快地傳開,躲藏在密林中多年的緬甸勞工們,一個個地來到岸邊,帶着驚喜或者猶疑上了印尼政府的船。
第一批接走的緬甸勞工是320人,第二批560人……
先後一共有2000多緬甸勞工獲救,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回到了緬甸家鄉。
在確定緬甸漁工的安全之後,美聯社才發布了這組報道。
在美聯社採訪到的40多位緬甸漁工里,30歲的Hlaing Min對記者說:「美國人和歐洲人,請你們在吃這些魚的時候記得我們。在海面之下有我們累積如山的屍骨……堆積起來可以形成一個島嶼,就是這麼多。」
爭議事件
2021年6月,美國Buzzfeed新聞網就因為2020年撰寫的一組抹黑中國新疆政策的系列報道,獲得了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的「普利策獎」。
2020年8月,Buzzfeed刊登了這組抹黑新疆的報道後,大量中國網民和媒體幾乎在第一時間就對報道的真實性提出了極為尖銳的質疑。新 疆當地的居民在接受採訪時更表示,Buzzfeed的記者的做法相當於是「開局一張圖,其他全靠編」。
社會評價
中國
普利策獎這個曾經被一些「崇拜」美國的中國人吹上天的美國新聞大獎,「再次」用行動證明了其「成色」——在國際報道方面,這個獎項獎勵的根本不是客觀中立、探求真相的記者,而是那些服務於美國的「大外宣」事業,用虛構的事實和顛倒黑白的報道抹黑美國的「敵人」和「意識形態」對手的「喉舌」記者。(環球時報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