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普淜鎮政府駐普淜街,距祥雲縣城47公里,距大理市區89公里。普淜鎮以駐地得名,是大理州的東大門,地處兩州(大理、楚雄)三縣(祥雲、南華、姚安)交界。東接姚安縣,南連南華縣,西依本縣下莊和鹿鳴鄉,北靠本縣東山鄉。總面積322.07平方公里,廣大鐵路、楚大高速公路、320國道貫穿境內。從唐代置河西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歷史上茶馬古道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 [1]

中文名稱: 普淜鎮

外文名稱: Puping Town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雲南省大理州祥雲縣

下轄地區: 14個村委會

政府駐地: 普淜街

電話區號: 0872

郵政區碼: 672106

地理位置: 地處兩州(大理、楚雄)三縣(祥雲、南華、姚安)交界

面 積: 322.07平方公里

人 口: 27100人

方 言: 祥雲方言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祥雲天峰山

機 場:大理機場

火車站: 長沖站,姚安站

車牌代碼: 雲L

目錄

鎮情簡介

普淜鎮是大理州的東大門,地處兩州(大理、楚雄)三縣(祥雲、南華、姚安)交界。從唐代置河西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歷史上茶馬古道和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據史料記載:唐代置河西縣,屬宗州。元代設佉驛。明朝時設普淜分州,屬姚州,後改普淜驛。傳說,明代晉姓為官在此建有水壩(當地人稱水壩為「淜」,音讀Ping),故名。清末至解放前中華民國屬姚安縣,稱鳳來鎮,設立分縣縣佐(下設一鎮五鄉)。解放後50年代初為姚安第六區,1958年6月劃歸祥雲縣,同年成立普淜鎮人民政府公社。1962年改稱普淜區,1970年復稱公社。1984年再稱區。1988年建普淜彝族鄉。2001年12月撤鄉設鎮建立普淜鎮。

普淜鎮地處山區,位於祥雲縣境東南部,祥雲、姚安、南華三縣交界處。東接姚安縣,南連南華縣,西依本縣下莊和鹿鳴鄉,北靠本縣東山鄉。總面積322.07平方公里,廣大鐵路、楚大高速公路、320國道貫穿境內。

普淜鎮位於滇中高原向南尖山寬谷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勢由東向西傾斜,境內群山連綿,箐河縱橫,鎮域以天峰山為分水嶺分為南北兩個部份,北部為金沙江水系區,南部為紅河水系區。北部山脈走向由西南往東北傾斜,最高點為天峰山,海拔2570米,最低點為雲里廠河谷,海拔1720米,相對高差850米,南部山脈多呈西北——東南走向,地勢東高西低。最高點為黑苴鸚哥山,海拔2745米,最低點折苴麼平掌河口,海拔1722米,相對高度差1023米。

1936年4月18日,賀龍率領的紅二六軍團在這裡留下了英雄的足跡,這是一片生生不息傳承着中華文明的火熱土地,這是一塊沉積着厚重歷史的英雄土地。

全鎮總面積322.07平方公里,廣大鐵路、楚大高速公路、320國道橫貫境內,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以天峰山為分水嶺,南部為紅河水系,北部為金沙江水系。海拔最高為黑苴村的鸚歌山2745米,最低為折苴麼村的平掌河口1722米。鎮政府距州政府104公里,氣候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型中溫帶氣候,乾濕季節分明,降水集中,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4.7攝氏度,最熱月平均氣溫27攝氏度,最冷月平均氣溫7.6攝氏度,年均降雨量783.7毫米,常年主導風向為西南風。轄區東西距離24.3公里,南北距離25.6公里。全鎮轄14個村民委員會,160個農業生產小組,124個自然村。2006年鎮財政收入24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89元。

全鎮總人口27100人,其中農業人口為26374人,世居民族為漢族和彝族,彝族占總人口的33.3%,白族、哈尼族、僳僳族\回族、拉祜族、納西族、佤族、景頗族等人口較少,多為婚嫁而來,土壤結構為紅壤土,呈酸性,適宜栽桑、烤煙,糧食作物主要以玉米、水稻、小麥為主,薯類、雜糧也普遍適應。2006年末,全鎮耕地面積有18843畝,人均占有耕地0.71畝,絞絲瓜、火腿、白蘿蔔、白芸豆已成為普淜的特色產品。中藥材十分豐富,森林覆蓋率已達75.3%。

歷史沿革

普淜鎮政府駐普淜街,距祥雲縣城60公里。普淜鎮以駐地得名。

據史料記載:普淜唐代置河西縣,屬宗州。元代設佉龍驛。明代普姓為官在此建有水壩(古代當地民族稱水壩為「淜」),故名。清至解放前中華民國末屬姚安縣,稱鳳來鎮,並設立分縣縣佐。1931年改稱普淜鎮。解放後50所年代初為姚安縣第六區,1958年6月劃歸祥雲縣,同年成立普淜人民公社。1962年改稱普淜區。1970年復稱公社。1984年再次稱區。1988年建普淜彝族鄉。2001年實現撤鄉設鎮建立普淜鎮。

人口民族

全鎮總人口27100人,其中農業人口為26374人,世居民族為漢族和彝族,彝族占總人口的33.3%,白族、哈尼族、僳僳族\回族、拉祜族、納西族、佤族、景頗族等人口較少。

全鎮總人口中,男性13957人,女性13143人;彝族占33.3%;白族38人,占0.14%;哈尼族11人,占0.04%;傈僳族16人,占0.06%;回族2人,占0.007%;拉祜族2人,占0.007%;納西族1人,占0.004%;佤族1人,占0.004%;景頗族3人,占0.00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2‰;已婚育齡婦女5790人,已落實節育措施5277人,節育率91.1%;全鎮領取獨生子女證人數323人,比上年增長22例。

2008年到目前為止戶數未統計出,人數23620人,參合率89.81%;享受低保人數1165人。

人文地理

在祖國滇系邊陲的崇山俊嶺中,有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驛站,這就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普淜鎮。普淜鎮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代置河西縣。屬宗州,距今以有一千多年的歷史。1936年4月18日,賀龍率紅軍二六軍團過普淜,早這裡留下了輝煌的足跡,是邊縱把支隊戰鬥過的熱土。

普淜人傑地靈,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普淜鎮最具代表的風景名勝為天峰山,天峰山位於祥雲 姚安 南華三縣交界地,據《姚安年志》記載:天峰山在普淜南15里,危峰崇隆峻閣干霄。諸山皆環列四周,收歸眼底,夕陽西下,霞光萬同,氣象萬千,詢足賞心悅目。且峰巒起即多雨,附近居民時與此占晴雨季。

天峰山老君殿是滇西道教勝地之一,老君殿始建於明帶完歷年間。天峰山建築幾經被毀,如今保存的建築格局仍沿襲了清代的建築外貌,其中有名的建築物有玉皇閣、功德坊、老君殿、三天門。老君殿不僅是道教勝地,也是彝族人民幾百年的歌舞勝地。乾隆五十七年碑文載:「每逢二月十五,四方民眾,蜂蛹蟻附,雲集天都,吹笙鼓舞,荑人盡口錯之歌,尚存上古之浮仇。」

歷代人文墨客在天峰山留下了墨寶,先存以不多,存於天峰山文物管理所。

視頻

2016年祥雲縣普淜鎮廣場舞(傈僳族廣場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