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渡寺
普渡寺 |
中文名称;普渡寺 始建;明代 原名;皇城东苑 又名;小南城 |
普渡寺始建于明代,原名为皇城东苑,又名"小南城",占地近10000平方米,是太子居住的地方。清初为摄政王多尔衮的府邸,乾隆20年(1755年)重新修葺扩建,后乾隆赐名普渡寺,这也是历史上最后一次修建,距今已有247年。普渡寺建筑非常独特:建在高台之上,而且窗棂低矮。古建专家介绍,这样典型的满族风格文物建筑在北京就这一处。[1]
目录
明朝
北京东城区普渡寺位于南池子大街,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与紫禁城同龄。原址是明代南城的洪庆宫一部分。朱棣特意在这里为朱瞻基建了皇太孙宫。
朱瞻基当上皇帝以后,对东苑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改称"南内"。
"土木之变"之后朱祁钰便把英宗囚禁在"南内"。后来的"夺门之变"也发生在此,石亨等人拥戴朱祁镇复辟,从朱祁钰手里抢回了皇位。[2]
清朝
1644年清军入关,统领数十万清军铁骑的是年仅32岁的多尔衮。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迅速迎顺治帝来京并定都北京。此时顺治帝年幼,军国大权均由多尔衮一人独揽,称摄政王。
多尔衮入京后,就居住于在明代南内基础上改建而成的睿亲王府邸中,也就是今天普渡寺的所在地。
由于多尔衮特殊的政治地位,其府邸"金碧辉煌,雕镂奇异",规制之高远非其他王府可比。
府门前终日车水马龙,实际上已成为当时国家的实际政治权力中心。
康熙三十三年(1694),旧睿亲王府改建成玛哈噶喇庙。1776年,乾隆将该寺赐名"普渡寺"。
大殿建筑宏伟,台基高大,须弥座式,面阔9间。黄瓦绿剪边殿顶,前厦为绿瓦黄剪边。檐出飞檐共3层,为建筑式中少见。
民国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将庙宇改为小学,原称国民三小,后称普渡寺小学,后又改称南池子小学。
建国后
普渡寺1984年即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史原因,建国以后,普渡寺地区自然形成一个高密度居民区,普渡寺大殿变成了学校的教室和仓库,普渡寺破损严重,四周的配殿更是不复存在。
普渡寺的修缮引起了许多部门和人士的关注,被列入北京市3年"3.3亿元文物抢险修缮工程"项目,东城区财政投资4000多万元,搬迁了普渡寺台上的186户居民,撤并了占用普渡寺大殿的南池子小学,拆除普渡寺周边破旧民房和违法建筑近5000平方米,彻底腾退文物,进行修缮。
腾退后,普渡寺的修缮完全按照古建传统工艺及文物整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
殿内的彩画穹顶看起来半新半旧,这是因为在维修时要首先使用旧建筑构件,只有当旧件缺损、数量不够时才用仿制的新件代替。[3]
2007年05月16日,全国首家省级税务博物馆--北京税务博物馆正式宣布对外开馆,今后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
税务博物馆设在曾为清代亲王多尔衮宅邸的普渡寺内,馆内设有明、清税收票据展和印花税票展两个专题陈列。
展陈从表现税收历史完整性的角度出发,包括了奏折、税则等文物,体现皇城税收文化的特点。
展馆内还采用了高科技手段,再现了昔日崇文门税关在商业街征税的虚拟场景。此外,展厅还以上世纪50年代的"马甸税务所"与本世纪的税务所的场景对比,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税务的成长历程。[4]
相关视频
参考资料
- ↑ 普渡寺的建筑到底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 360搜索 2020-01-01
- ↑ 普渡寺沧桑 从皇太孙宫到税务博物馆 , 凤凰网 2016-01-26
- ↑ 普渡寺重现明清文化 , 搜狐网 . 2016-01-26
- ↑ 北京“税博”落户普渡寺 , 新浪网 . 2016-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