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熱梅希爾圍城戰
普熱梅希爾圍城戰(Siege of Przemyśl)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東方戰線上的一場戰役,也是一次大戰中歷時最久的圍城戰,始於1914年9月16日,在10月11日時因奧匈帝國發動反攻而暫時解圍,但俄軍在11月9日捲土重來,直到1915年3月22日攻陷要塞。圍城戰一共持續了133天,但勝利的俄羅斯帝國也無法有效的鞏固勝果[1]。
目錄
戰前態勢
普熱梅希爾(波蘭語:Przemyśl,德語:Premissel,烏克蘭語:Peremyshl)是一座位於桑河畔的城市,也是奧匈帝國在加利西亞的重要據點,城周築有多道防線及要塞。在8月底至9月初的加利西亞戰役中,奧匈帝國先勝後敗,不得不收縮防線,以避免俄軍長驅直入,越過喀爾巴阡山並攻入匈牙利。儘管俄軍在東普魯士遭遇德軍痛擊,但在加利西亞不但擋下了奧匈軍的進攻,甚至攻入奧匈帝國境內150公里,占領了半個加利西亞。
普熱梅希爾要塞早在1854年便展開修建,進度隨着奧匈帝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外交關係遞嬗而有所增減,在一次大戰爆發前夕,此處的駐軍只有5個步兵營,加上炮兵及工兵若干。俄軍在9月16日開始向要塞周邊發動攻擊,28日時已將要塞完全包圍,若是這座要塞陷落,俄軍將能突入喀爾巴阡山的隘口,或是向西威脅德國在西里西亞的工業區。
奧匈帝國參謀總長康拉德·馮·赫岑多夫在撤退之際緊急下令加固普熱梅希爾的防禦工事,儘管新接掌奧匈軍第3軍團的斯維托札·博羅耶維奇步兵上將主張撤退以保存實力,但康拉德並不同意,仍要求從倫貝格一線撤下來的第3軍團殘部,連同堡壘守備隊、緊急徵集而來的壯丁,共計約12至15萬人繼續加強防禦,由要塞指揮官赫爾曼·庫斯曼內克中將、匈牙利第23師師長阿爾帕德·陶馬希·馮·弗格拉什中將主持。他們在俄軍攻擊前迅速開挖了長達50公里的壕溝、鋪設總長1,000公里的鐵絲網,構築了7道強化防線。然而,奧匈帝國的守軍士氣低落,來自不同民族的軍民間互不信任,各種軍令甚至得用15種不同的語言發布,斯拉夫裔的官兵更有集體投降的潛在危險。
在俄軍方面,執行包圍行動的是俄軍第3軍團,原指揮官尼可萊·魯茨基步兵上將已升任西北方面軍總指揮,遺缺由原第8軍軍長拉德科·德米特里耶夫中將接任,此人曾擔任保加利亞陸軍副總司令,戰前駐節於俄國,戰爭爆發後隨即加入俄軍。此外,實際負責前線作戰的指揮官則是相當資深的安德烈·塞利凡諾夫步兵上將。
結果與戰後發展
普熱梅希爾陷落後,俄軍對喀爾巴阡山的進攻似乎已箭在弦上,但這種情況卻沒有發生;但對奧匈帝國而言,普熱梅希爾原先預設的駐軍最多是5萬人,但在圍城戰中卻投入了2.5倍的兵力,最終失去了超過11萬官兵,可說是遠超出預期的慘重損失。普熱梅希爾並未被俄國控制太久,1915年5月,德國與奧匈帝國發動了戈爾利采-塔爾努夫攻勢,重創了東線戰場上的俄軍,俄軍被迫執行戰略撤退,奧匈帝國也在1915年10月收復了普熱梅希爾,直到戰爭結束都未再丟失[2]。然而,奧匈帝國從未由1914至1915年間的潰敗中恢復,除了在加利西亞,喀爾巴阡山的冬季作戰也造成了80萬人的傷亡(主要仍是凍傷與疾病,而非戰鬥),與倫貝格、普熱梅希爾等地的損失合計已超過百萬。儘管俄軍的損失相當,但俄國的兵員相對充足,奧匈帝國則無法恢復戰力,他們在1915年起便須仰賴德國的協助,才能對抗俄軍。
對俄軍而言,儘管奪下了普熱梅希爾,但他們在對克拉科夫,以及進軍喀爾巴阡山的企圖皆以失敗收場,徒留慘重的損失,在東線戰場上也出現了停滯。德國方面絕不樂見奧匈帝國繼續潰敗,德軍已在1914年12月占領了羅茲,為西里西亞取得戰略縱深後,注意力又再度轉回西線。但康拉德·馮·赫岑多夫以退出戰爭作為要脅,迫使德國參謀總長法肯漢因讓步,再從西線抽調兵力協助奧匈軍反攻,便是1915年的戈爾利采-塔爾努夫攻勢。
視頻
普熱梅希爾圍城戰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10月11日小知識,冷門菌
- ↑ 鏖戰普熱梅希爾,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沙俄最後的高光時刻,嗶哩嗶哩,202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