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宫井双桐
《景阳宫井双桐》 |
作品名称: 《景阳宫井双桐》 创作年代: 晚唐 文学体裁:诗 作者:李商隐 |
《景阳宫井双桐》是唐代李商隐创作的一首诗。[1]
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比重。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它们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加以补充发挥,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间,读来令人回肠荡气。[2]
目录
诗词正文
“ | <秋港菱花干,玉盘明月蚀。
血渗两枯心,情多去未得。 徒经白门伴,不见丹山客。 未待刻作人,愁多有魂魄。 谁将玉盘与,不死翻相误。 天更阔于江,孙枝觅郎主。 昔妒邻宫槐,道类双眉敛。 今日繁红樱,抛人占长簟。 翠襦不禁绽,留泪啼天眼。 寒灰劫尽问方知,石羊不去谁相绊。 > |
” |
— <《景阳宫井双桐》>,<诗词网> |
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3]
李商隐的启蒙教育可能来自他的父亲,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则是他回到故乡后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这位堂叔父曾上过太学,但没有做过官,终身隐居。据李商隐回忆,这位叔父在经学、小学、古文、书法方面均有造诣,而且对李商隐非常器重。受他的影响,李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大约在他16岁时,写出了两篇优秀的文章(《才论》、《圣论》,今不存),获得一些士大夫的赞赏。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4]
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事实上,他也确实努力承担起家族的责任。成年后,李商隐曾利用为母亲守孝的时间,将寄葬在各地的亲属灵柩迁葬到荥阳。陈贻焮认为这是除了受宗法思想支配外,还由于从小孤贫,家道衰微,因此更加看重骨肉之情。另一方面,早年的经历使他养成忧郁、敏感、清高的性格,这些特征既大量地从他的诗文中流露出来,也表现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5]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