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
智能,從感覺到記憶到思維這一過程,稱為"智慧",智慧的結果就產生了行為和語言,將行為和語言的表達過程稱為"能力",兩者合稱"智能",將感覺、記憶、回憶、思維、語言、行為的整個過程稱為智能過程,它是智力和能力的表現。它們分別又可以用"智商"和"能商"來描述其在個體中發揮智能的程度。"情商"可以調整智商和能商的正確發揮,或控制二者恰到好處地發揮它們的作用。
智能 | |
---|---|
目錄
基本信息
詞目
智能
拼音
zhì néng
詞語
基本解釋
[intelligence and ability] 指人的智慧和行動能力發展學生智能。
詳細解釋
1、智謀與才能。
①《管子·君臣上》:"是故有道之君,正其德以蒞民,而不言智能聰明。"
②《漢書·高帝紀下》:"今天下賢者智能豈特古之人乎?"
③《周書·蘇綽傳》:" 太祖 方欲革易時政,務弘強國富民之道,故 綽 得盡其智能,贊成其事。"
④宋 司馬光《人墓志銘》:"嗚呼!婦人柔順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齊其家,斯已賢矣。"
2. 指智力。
李大釗《上海的童工問題》:"為幫助他們智能的發育,娛養的得宜,非賴上海的獻身於無產同胞的青年團體不可。"
科技用語
智能的定義
智能(intelligence)
智能及智能的本質是古今中外許多哲學家、腦科學家一直在努力探索和研究的問題,但至今仍然沒有完全了解,以致智能的發生與物質的本質、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質一起被列為自然界四大奧秘。
近些年來,隨着腦科學、神經心理學等研究的進展,人們對人腦的結構和功能有了初步認識,但對整個神經系統的內部結構和作用機制,特別是腦的功能原理還沒有認識清楚,有待進一步的探索。因此,很難對智能給出確切的定義。而在仿生和模擬、超級計算機方面也有其特定含義。
智能的分類
根據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人類的智能可以分成七個範疇:1.語言 (Verbal/Linguistic) 2.邏輯 (Logical/Mathematical) 3.空間 (Visual/Spatial) 4.肢體運作 (Bodily/Kinesthetic) 5.音樂 (Musical/Rhythmic) 6.人際 (Inter-personal/Social) 7.內省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1、語言智能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是指有效的運用口頭語言或及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並理解他人,靈活掌握語音、語義、語法,具備用言語思維、用言語表達和欣賞語言深層內涵的能力結合在一起並運用自如的能力。他們適合的職業是:政治活動家,主持人,律師,演說家, 編輯, 作家, 記者,教師等。
2、數學邏輯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
是指有效地計算、測量、推理、歸納、分類,並進行複雜數學運算的能力。這項智能包括對邏輯的方式和關係,陳述和主張,功能及其他相關的抽象概念的敏感性。他們適合的職業是:科學家、會計師、統計學家、工程師、電腦軟體研發人員等。
3、空間智能( Spatial intelligence )
是指準確感知視覺空間及周圍一切事物,並且能把所感覺到的形象以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能力。這項智能包括對色彩、線條、形狀、形式、空間關係很敏感。他們適合的職業是:室內設計師、建築師、攝影師、畫家、飛行員等。
4、身體運動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
是指善於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思想和情感、靈巧地運用雙手製作或操作物體的能力。這項智能包括特殊的身體技巧,如平衡、協調、敏捷、力量、彈性和速度以及由觸覺所引起的能力。他們適合的職業是:運動員、演員、舞蹈家、外科醫生、寶石匠、機械師等。
5、音樂智能( Musical intelligence )
是指人能夠敏銳地感知音調、旋律、節奏、音色等能力。這項智能對節奏、音調、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強,與生俱來就擁有音樂的天賦,具有較高的表演、創作及思考音樂的能力。他們適合的職業是:歌唱家、作曲家、指揮家、音樂評論家、調琴師等。
6、人際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是指能很好地理解別人和與人交往的能力。這項智能善於察覺他人的情緒、情感,體會他人的感覺感受,辨別不同人際關係的暗示以及對這些暗示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他們適合的職業是:政治家、外交家、領導者、心理諮詢師、公關人員、推銷等。
7、自我認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是指自我認識和善於自知之明並據此做出適當行為的能力。這項智能能夠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意識到自己的內在愛好、情緒、意向、脾氣和自尊,喜歡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適合的職業是:哲學家、政治家、思想家、心理學家等。
8、自然認知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
是指善於觀察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對物體進行辯論和分類的能力。這項智能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有着敏銳的觀察能力,能了解各種事物的細微差別。他們適合的職業是:天文學家、生物學家、地質學家、考古學家、環境設計師等。
關於智能觀點
如今,根據對人腦已有的認識,結合智能的外在表現,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用不同的方法對智能進行研究,提出了幾種不同的觀點,其中影響較大的觀點有思維理論、知識閾值理論及進化理論等。
思維理論
認為智能的核心是思維,人的一切智能都來自大腦的思維活動,人類的一切知識都是人類思維的產物,因而通過對思維規律與方法的研究可望揭示智能的本質。
知識閾值理論
認為智能行為取決於知識的數量及其一般化的程度,一個系統之所以有智能是因為它具有可運用的知識。因此,知識閾值理論把智能定義為:智能就是在巨大的搜索空間中迅速找到一個滿意解的能力。這一理論在人工智能的發展史中有着重要的影響,知識工程、專家系統等都是在這一理論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進化理論
認為人的本質能力是在動態環境中的行走能力、對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維持生命和繁衍生息的能力。核心是用控制取代表示,從而取消概念,模型及顯示表示的知識,否定抽象對智能及智能模型的必要性,強調分層結構對智能進化的可能性與必要性。該智能一般是後天形成的,其原因為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如將一嬰兒置於黑屋子中,則一段時間以後,他的智力仍接近0,這說明智能的產生跟自己本身無關,而取決於自身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再例如報道的"豬孩",因其接受的刺激遠少於正常兒童而無法發展到正常智力。思維的產生是基於對複雜刺激所生成的複雜反應。智能的體現為感知自身的存在。
綜上,可以認為智能是知識與智力的總和。其中知識是一切智能行為的基礎,而智力是獲取知識並運用知識求解問題的能力,是頭腦中思維活動的具體體現。
一般認為,智能是指個體對客觀事物進行合理分析,判斷及有目的地行動和有效地處理周圍環境事宜的綜合能力。有人認為智能是多種才能的總和。Thursteme認為智能由語言理解、用詞流暢、數、空間、聯繫性記憶、感知速度及一般思維7種因子組成。
《新華詞典》中提供給大眾的解釋:智慧和能力。一個人的智能既有先天遺傳因素,也有後天的學習和知識(智力)積累因素。如:智能超群。
在科技領域其可特指機器所具有的自動控制能力和根據環境自我調節到能力或者應激性
智能至少包括三個方面的能力:理解、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歸納推理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自適應環境而生存發展的能力。
智能能否製造
一般認為智能是知識和智力的總和,前者是智能的基礎,後者是指獲取和運用知識求解的能力。智能製造應當包含智能製造技術和智能製造系統,智能製造系統不僅能夠在實踐中不斷地充實知識庫,具有自學習功能,還有搜集與理解環境信息和自身的信息,並進行分析判斷和規劃自身行為的能力。
智能製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M)是一種由智能機器和人類專家共同組成的人機一體化智能系統,它在製造過程中能進行智能活動,諸如分析、推理、判斷、構思和決策等。通過人與智能機器的合作共事,去擴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類專家在製造過程中的腦力勞動。它把製造自動化的概念更新,擴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
從智能製造系統的本質特徵出發,在分布式製造網絡環境中,根據分布式集成的基本思想,應用分布式人工智能中多Agent系統的理論與方法,實現製造單元的柔性智能化與基於網絡的製造系統柔性智能化集成。根據分布系統的同構特徵,在智能製造系統的一種局域實現形式基礎上,實際也反映了基於Internet的全球製造網絡環境下智能製造系統的實現模式。
所謂的智能機器也就是智能機器人,它給人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一個獨特的進行自我控制的"活物"。其實,這個自控"活物"的主要器官並沒有像真正的人那樣微妙而複雜。智能機器人具備形形色色的內部信息傳感器和外部信息傳感器,如視覺、聽覺、觸覺、嗅覺。除具有感受器外,它還有效應器,作為作用於周圍環境的手段。這就是筋肉,或稱自整步電動機,它們使手、腳、長鼻子、觸角等動起來。由此也可知,智能機器人至少要具備三個要素:感覺要素,運動要素和思考要素。 智能機器人是一個多種高新技術的集成體,它融合了機械、電子、傳感器、計算機硬件、軟件、人工智能等許多學科的知識,涉及到當今許多前沿領域的技術。機器人已進入智能時代,不少發達國家都將智能機器人作為未來技術發展的制高點。美國、日本和德國目前在智能機器人研究領域占有明顯優勢。近年來,中國大力研發智能機器人,並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科學技術向來是把"雙刃劍",智能機器人技術在發揮其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會給人們帶來社會和倫理問題。因此有人擔憂:智能機器人將來是否會在智能上超越人類,以至對就業造成影響,甚或威脅人類的生命財產?其實,這方面的擔心完全沒有必要。智能機器人並非無所不能,它的智商目前只相當於4歲的兒童,它的"常識"比正常成年人就差得更遠了。 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早在1990年發表的《論機器人》一文中就指出:機器人在工作強度、運算速度和記憶功能方面可以超越人類,但在意識、推理等方面不可能超越人類。日本機器人專家廣瀨茂男教授最近也指出:即使智能機器人將來具有常識,並能進行自我複製,也不可能帶來大範圍的失業,更不可能對人類造成威脅。只有正確看待和使用智能機器人,才能使其更好地服務人類、造福人類。
在2016中國智能製造業年會上,21世紀經濟報道發布了《2016中國製造業競爭力調研報告》。報告顯示,目前我國智能製造走了不到30%的路程,到2025年,我國智能製造將能夠走過超過50%。面對中國製造2025和工業4.0,傳統製造業轉型來到了十字路口,如何找准產業定位,在信息化時代加快傳統產業轉型,是擺在政府和企業面前的共同課題。據了解,目前,我國智能製造已開始呈現出多線並進的發展趨勢,項目已覆蓋23個行業,裝備製造是我國智能製造業的重點扶持行業。相較於傳統製造業區域,新的智能製造業主要是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三處齊頭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