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智能採集機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智能採集機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五院)隸屬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1968年2月20日。自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來,研究院已抓總研製並成功發射了300餘顆航天器,實現200餘顆航天器在軌運行,研製的航天器覆蓋載人航天、月球與深空探測、導航定位、對地觀測、通信廣播、空間科學與技術試驗六大系列航天器,實現了大、中、小、微型航天器的系列化、平台化發展。研究院圓滿完成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工程、高分工程為代表的重大航天任務,為實現我國航天三大里程碑跨越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研究院充分發揮航天技術的優勢和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將航天新技術成果推廣到國民經濟多個領域。聚焦衛星應用、智能裝備、空間生物三大優勢業務板塊,打造了中國衛星、康拓紅外、航天生物三大業務發展主體平台,形成了以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三大重點區域為主的區域布局。

研究院堅持國際化發展戰略,積極踐行「一帶一路[1]」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先後與俄羅斯、法國、巴西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宇航公司及空間研究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2004年實現了首顆商業衛星出口合同簽署。截至2020年底,已向國際用戶交付了20顆商業衛星,出口產品覆蓋通信衛星、遙感衛星、衛星應用、航天器研製基礎設施、宇航單機部組件和宇航元器件等。

目錄

簡介

研究院打造了北京、天津、懷來、西安、蘭州、煙臺、深圳、內蒙古、杭州等產業基地,擁有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分系統研製生產、系統集成、總裝測試、環境試驗、地面設備製造及衛星應用、服務保障等配套完整的研製生產體系。研究院現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9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1人,俄羅斯宇航科學院院士9人,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15人,全國技術能手40人,高級以上職稱人員7200餘人。研究院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84項,其中特等獎9項;授權專利7700餘件,榮獲中國專利金獎3項;省部級獎3000餘項。研究院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模範職工之家等榮譽稱號。

行星表面土壤採集機構安裝在行星表取採樣機械臂的末端,跟隨機械臂接近行星表面,在機械臂各關節轉動的配合下,實現對行星表面土壤的採掘及密封。目前只有美國阿波羅號探測器登陸月球,由人工採掘月壤,尚未有成功發射的機械臂對行星表面土壤的採樣。

二、技術要點

(解決的技術難題、技術指標等)

行星表面土壤採集機構安裝在行星表取採樣機械臂的末端,跟隨機械臂接近行星表面,在機械臂各關節轉動的配合下,實現對行星表面土壤的採掘及密封。目前只有美國阿波羅號探測器登陸月球,由人工採掘月壤,尚未有成功發射的機械臂對行星表面土壤的採樣。

為實現對行星表面土壤樣品的多點採集、一次性放樣,旋挖採樣器和樣品容器的一體式設計,提供一種一體式行星表面土壤採集裝置。

三、成果形式

(專利、著作權、新產品、新技術等)

本項目是專利技術

四、應用領域及應用場景

軍用及民用通信,信息行業。

五、當前應用成效

有益效果是 :(1) 本發明安裝於機械臂末端,採用旋挖採樣器和一體式樣品容器設計,實現多點採樣、樣品存儲和一次放樣任務需求 ;其中,一體式樣品容器能夠實現防漏土、振動敲擊、自動解鎖、螺旋攪拌推送,實現所採集土壤樣品的存儲、放樣功能 ; 2. 本發明中的旋挖採樣器的挖斗採用螺旋式的結構,通過挖斗末端的鏟齒將土壤採集到挖斗容器中,當旋挖挖斗正向轉動時,螺旋結構能夠實現土壤樣品的採集,當旋挖挖斗停止轉動時,螺旋結構能夠依靠土壤與螺旋面之間的摩擦力,阻止土壤[2]樣品從容器中灑落 ;3. 挖斗容器的底部設計防漏擋板,當電機旋轉 90°時,能夠實現防漏擋板的開關,防止土壤從傾瀉口處露出 ;4. 在螺旋送土機構將土壤樣品排除樣品容器時,敲擊振動機構不斷敲擊引起的振動可以將樣品容器內壁上的土壤震落,防止土壤在樣品容器內部產生堆積 ;5. 攪拌軸上的螺旋葉片,能夠將土壤樣品不斷向下輸送,防止土壤樣品在樣品容器底部堆積而無法完成放樣工作。

六、合作方式

(技術轉讓、專利許可、委託或合作開發)

技術服務、專利許可。

參考文獻

  1. 一帶一路建設意義重大 ,搜狐,2021-08-19
  2. 什麼是土壤?它怎麼來的 ,搜狐,2023-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