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智
拼音; zhì
注音; ㄓˋ
部首; 日
笔画总数; 12
结构; 上下结构
笔顺编号; 3113 4251 2511
异形字; 知、࢜�、ࣉ�、ा�、ॏ�、ॏ�
字级; 一级字(2670)
平水韵; 去声四寘
四角; 86600
统一码; CJK 统一汉字 U+667A
五笔; TDKJ
仓颉; ORA
郑码; MAJK
字源演变
形声字。甲骨文作从于,知声。形旁于是竽的象形字,表示智的本义与竽声可知心迹有关。知是从口、矢声的形声字,本义为口之所陈,心迹可识,于智表音,智与知声韵并同。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道篇》"智慧出"作"知",《战国纵横家书》"智能免国"作"知",后乃孳乳分化而为智字。商代智字所从构件或作A(示),乃误刻,甲骨文中此类字甚夥。至西周时,增加饰件B,同时构件矢讹作大,对表音有影响。
春秋沿袭了西周的作法。战国时主流结构又回复于从于、知声、填加的饰件依然保留,多作C或D,《说文》厘定为"从白(zì),从于,从知",,可视为理据重构。其所谓从白,其实是构件之E或F。隶变后楷体作智,是小篆笔势、笔意变化的结果。或作㉻、叾,是小篆的不同隶定。作㉻、叾,俗体。本义指智慧、才智。毛公鼎:"弘唯乃智。"《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中山王骨鼎:"事愚女(如)智。"通"知"。G鼎:"今余方壮,智天若否。"云梦秦简《语书》:"令吏民皆明智之。族姓。智君子之鉴:"智君子之弄鉴。"战国晋有智伯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七】【矢部】义切
识词也。从白从亏从知 。
说文解字注
康熙字典
【辰集上】【日字部】
〔古文〕叼《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知义切。音置。同㉻。或作智。《说文》:识词也。从白、从亏、从知。
按经典相承作智。《释名》:智,知也。无所不知也。《孟子》: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荀子·正名篇》:知而有所合谓之智。
按经典或通用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