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绿背鸬鹚
暗绿背鸬鹚 |
中文学名: 暗绿背鸬鹚 |
暗绿背鸬鹚[1](学名:Phalacrocorax capillatus)也叫斑头鸬鹚,为大型水鸟。夏羽黑绿色而富有光泽。冬羽和夏羽相似,但颊后、头后和后颈无白色丝状细羽,胁亦无白斑。栖息于东太平洋温带海洋沿岸和邻近岛屿及海岸上,冬季和迁徙期间也见于河口及邻近的内陆湖泊。暗绿背鸬鹚主要以鱼类为食。巢由枯草和海草构成。4-6月为繁殖期,每窝产卵4-5枚。暗绿背鸬鹚在中国种群数量较稀少,不常见。
目录
外形特征
暗绿背鸬鹚是大型水鸟。体羽黑绿色,有蓝绿色金属反光。嘴基部内侧黄色,裸出皮肤白色,颊后方及后头有白色羽毛。背暗绿色,羽缘黑色,胁有白色粗斑。嘴长直且尖,较粗壮,呈圆锥形,先端弯曲成钩状。嘴、眼周裸露无羽。尾较长且圆,尾羽为14枚。翅较宽长,背、肩和翅上覆羽为暗绿色,颊后方、后头和后颈杂有白色丝状羽,两胁各有一个大的白斑。
虹膜绿色,嘴暗角褐色,下嘴基部、眼区裸露皮肤和喉囔橙黄色,眼后颊部白色。脚粗短而强壮,黑色,内侧缀有黄色。四趾向前,较扁平,趾间具全蹼。冬羽和夏羽相似,但颊后、头后和后颈无白色丝状细羽,胁亦无白斑。
幼鸟似成鸟,大致为暗褐色。但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略灰色,具黑褐色羽缘。背暗褐色。颏、喉和脸的两边暗白色,下颈黑色,羽毛基部白色。上胸白色。缀有黑色斑点,下体中部白色,两胁和尾下覆羽黑褐色,脸部裸露皮肤和喉囊黄色。嘴灰色,嘴峰黑色,脚和趾亦为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2500克,体长800-840毫米,嘴峰60-71毫米,翅300-380毫米,尾127-195毫米,跗跖58-65毫米[2]。
生活习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东太平洋温带海洋沿岸和邻近岛屿及海岸上,冬季和迁徙期问也见于河口及邻近的内陆湖泊。
生长繁殖
暗绿背鸬鹚繁殖期4-6月。通常几对在一起成小群繁殖,亦有单对孤立繁殖的。营巢于海岸和海岛岸边,通常置巢于人类难以靠近的悬岩岩石上或突出于海中的悬岩上。也有在离海岸2-3公里远的针叶树上营巢的。通常在4月中旬至4月末开始营巢。巢由枯草和海草构成。每窝产卵4-5牧。卵的大小为60-64×38-43毫米、平均63×40毫米。卵的颜色为白色。
地理分布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4]。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 ↑ 暗绿背鸬鹚(附图),美篇,2020-04-18
- ↑ 暗绿背鸬鹚外形特征,震旦鸟网,2013-1-22
- ↑ 暗绿背鸬鹚的地理分布,鸟类-百问中文,2016-10-07
- ↑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党政机关,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