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暴食症
[ 原圖鏈接]

中文名: 暴食症

外文名: Bulimia nervosa

醫學定義: 進食障礙的一種

專業命名: 「神經性貪食症」

主要特徵: 反覆發作的陣發性暴食

青春期階段: 主要在青春期進入階段和青春後期

危險信號: 周期性的暴食,周期性的吐瀉

暴食症在醫學上屬於進食障礙的一種,但卻不同於神經性貪食症。 暴食症是一種飲食行為障礙的疾病。患者極度怕胖,對自我之評價常受身材及體重變化而影響。經常在深夜、獨處或無聊、沮喪和憤怒之情境下,頓時引發暴食行為,無法自制地直到腹脹難受,才可罷休,暴食後雖暫時得到滿足,但隨之而來的罪惡感、自責及失控之焦慮感又促使其利用不當方式(如催吐、濫用瀉劑、利尿劑、節食或過度劇烈運動)來清除已吃進之食物。[1]

目錄

序言介紹

企圖阻止體重增加,此種暴食——清除行為,通常在隱秘下進行,若每周發生兩次且持續三個月以上,即符合神經性暴食症之診斷標準。 暴食症   (Binge Eating Disorder)的的主要特徵: 1. 反覆發作的陣發性暴食,在短時間內吃掉大量的食物,進食量遠遠超過正常。 2. 在發作時覺得對進食失去控制(即感到無法停止進食,或不能控制進食的食物和數量)。 3. 暴食後馬上採取不恰當補償措施以防止體重增加,發生次數平均1周至少2次,且持續3個月以上。 4. 在初期,患者對自己的暴食行為感到害羞,常是秘密進行,且患者漸漸會對自己極度不自信。 5. 暴食行為可為由以下因素引發:情緒煩躁,人際關係不良,節食後感到飢餓,對體重、身體外形不滿等。暴食可暫緩煩躁情緒,但隨後不久病人便對自己不滿而情緒低落,還會出現疲憊、睏倦。 6. 控制體重的方法最常見是誘嘔,可用手或其他器械刺激咽喉部,也有服用催吐劑致吐,一段時間後不用催發,患者想到嘔吐便會嘔吐,即使僅進少量食物亦能嘔出。 7. 有1/3左右患者使用導瀉劑減輕體重,極少數患者甚至使用灌腸法。 8. 有的患者不採用直接清除食物的方法,而是增加體能消耗,如快速活動,增加體育鍛煉等,活動量大大超過正常,且影響生活正常進行。 9. 患者過分重視自己的身體外形,常感到不滿意。 10. 可伴有抑鬱或焦慮症狀,內容多數與體重或身體外形有關。神經性貪食症患者還有明顯的情緒障礙,如自責、焦慮、抑鬱等,因此神經性貪食症與抑鬱症的關係較為密切。 11.一般減肥人群患有此症狀的現象多一些,因長期拒絕想吃的食物,待有想吃的意念就開始報復性的將想吃的全部補回來。

症狀

(1)有暴食史,進食量遠遠超過正常,患者常常是吃到難受為止。 (2)暴食後馬上採取不恰當補償措施以防止體重增加,發生次數平均1周至少2次,且持續3個月以上。 (3)在初期,患者對自己的暴食行為感到害羞,常是秘密進行。 (4)暴食行為可為以下因素引發:情緒煩躁,人際關係不良,節食後感到飢餓,或對體重、身體外形不滿等。暴食可暫緩煩躁情緒,隨後不久病人便對自己不滿而情緒低落。 (5)發病初時,患者對進食行為控制能力變弱,疾病後期自控能力完全破壞。 (6)控制體重的方法最常見是誘嘔,可用手或其他器械刺激咽喉部,也有服用催吐劑致吐,一段時間後不用催發,患者想到嘔吐便會嘔吐,即使僅進少量食物亦能嘔出。 (7)有1/3左右患者使用導瀉劑減輕體重,極少數患者甚至使用灌腸法。 (8)有的患者不採用直接清除食物的方法,而是增加體能消耗,如快速活動,增加體育鍛煉等,活動量大大超過正常,且影響生活正常進行。 (9)患者過分重視自己的身體外形,常感到不滿意。 (10)可伴有抑鬱或焦慮症狀,內容多數與體重或身體外形有關。 (11)病情嚴重者,可出現水電解代謝紊亂,表現為低血鉀、低血鈉等。嘔吐致使胃酸減少而出現代謝性鹼中毒,導瀉則可導致代謝性酸中毒。 (12)疾病後期,因食道、胃腸道、心臟等併發症而有致命危險。

易發年齡

暴食症最可能出現在青春期發育的兩個最重要的時期:青春期進入階段和青春後期向成年早期的過渡階段,而尤以後者即我們俗稱的「年輕成人」中的女性為多見(占此年齡段女性的1%-3%)。目前還沒有一個單一的因素可以作為這種病症形成的主要原因,但是,它明顯與女性在家庭與社會中的壓力面前,用進食來作為調節與控制的一種替代有關,是一種錯誤的應對壓力的方法。當然,與患者長期以來形成的思維方式即認知因素有很大的關係,如對體形與成功的關係,及對自己的不滿等等。

主要人群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精神病學系的漢斯·赫克博士等人研究了荷蘭63家一般醫療所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確診的厭食症和暴食症病例。他們發現,厭食症和暴食症患者幾乎都是年輕女性,厭食症患者平均年齡為22歲,暴食症患者平均年齡為27歲。 大城市女性患厭食症的幾率是最低的,但暴食症顯示出完全不同的模式。研究顯示,在農村女性中,暴食症發病率為10萬分之7,城市女性中為10萬分之16.7,而在人口超過10萬的大城市,這一數字為10萬分之25.5。

危險信號

1. 周期性的暴食(短期內吃掉大量的食物)。 2. 周期性的吐瀉(自行催吐、服用瀉藥、嚴格的節食或過量運動)。 3. 儘管經常運動和節食,仍然保持或恢復原有的體重。 4.雖然沒有增加體重,但一次能吃掉大量的食物。 5. 在盥洗室長時間停留以便自行催吐。 6. 經常濫用藥物、酗酒或有偷竊行為。 7. 長時間感到抑鬱。 8. 月經周期不規律。 9. 牙齒出現問題,腮腺腫大,由於催吐手背腫脹或有疤痕

危害

「暴飲暴食」可使血糖迅速升高 雖然神經性暴食症者常陷入暴食——催吐之惡性循環,但大多數患者仍維持標準或接近理想體重。由於反覆出現不適當的補償性行為而造成身體不良之生理效應,包括因自行催吐使胃酸逆流引起蛀牙、食道炎、唾腺腫大或因服用利尿劑、瀉劑導致低血鉀症、體內酸鹼不平衡等情形發生。另外此類病患也常伴有情緒不穩定,如憂鬱、恐懼、注意力欠佳、缺乏自信或偷竊、酒精、藥物濫用及自殺等問題。 而且,暴飲暴食也會引起周期性麻痹。「暴飲暴食」使血糖迅速升高,人體內一時用不完的糖,可貯存於組織細胞內,一部分經肝臟合成糖原。糖原合成的同時把血清中大量的鉀離子帶到細胞內,這樣就造成血清鉀減少,使神經肌肉的興奮性及應激功能降低,從而發生肌肉軟弱無力甚至癱瘓。人體內鉀的總含量約160克,其中98%分布在細胞內。鉀離子是細胞內液的主要陽離子,是維持人體神經、肌肉正常興奮性、應激性和正常活動必需的物質。鉀主要由腸道吸收,約90%從腎臟排出,嘔吐、腹瀉使消化液大量丟失時或飲食不節使細胞外的鉀離子轉移到細胞內,是引起血鉀降低的常見原因。

參考來源

壓力過大容易患上暴食症,該如何預防暴食症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