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
詞牌沿革
唐教坊曲有《更漏長》曲,與此稍異。「更漏子」調名本意即為詠唱深夜滴漏報更的小曲。
唐人稱夜間為「更漏」,杜甫《江邊新樂詩》:「餘光隱更漏,況乃露華濃。」許渾《韶州驛樓》詩:「主人不醉下樓去,月在南軒更漏長。」此調創於晚唐,而溫飛卿最擅其詞。《苕溪漁隱叢話》:「庭筠工於造語,極為綺靡,《花間集》可見矣;《更漏子》一詞尤佳。其詞云:『玉爐香,紅蠟淚。』」飛卿傳者有兩首,而所詠又俱本意,調名創作,或即為溫飛卿本人耳。毛氏《填詞名解》亦云:「唐溫庭筠做《秋思詞》,中詠『更漏』,後以名詞。[1]」
唐人詩歌中屢見「更漏」,但作為詞調名的「更漏子」,卻是始於晚唐溫庭筠,溫庭筠最擅其詞,用此調詠更漏,故而得名。《欽定詞譜》卷六:「更漏子,此調有兩體,四十六字者始於溫庭筠。唐宋詞最多。《尊前集》註:大石調。又屬商調。一百四字者,止杜安世詞,無別首可錄。」此調宋代賀鑄詞,有「江南獨倚樓」之句,故又名「獨倚樓」;又有「翻翠袖,怯春寒」之句,故名「翻翠袖」;又有「付金釵,平斗酒」之句,故名「付金釵」。金代丘處機詞,名「無漏子」。
晏殊四首寫花間尊前情景,晏幾道六首寫閨情與離愁。無名氏一首是此調佳作:「解語花,斷腸草。諳盡風流煩惱。歡會少,別離多。此情無奈何。帳前燈,明如月。記得那年時節。繡被剩,畫屏空。如今在夢中。」此調前後段共八個三字句,音節較急促,而又頻繁換韻,仄韻與平韻交互,故曲折而富於變化。唐宋詞人多用以寫景和抒情。
詞牌格式
註:平表示平聲,仄表示仄聲,仄表示本仄可平,平表示本平可仄,粗體表示韻腳。
正體
雙調四十六字,上闕六句,兩仄韻、兩平韻;下闋六句,三仄韻、兩平韻。換韻方式「甲乙丙丁」。上下闋一二句、四五句要用對仗。
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換韻),仄平平仄平。
平平仄(換韻),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換韻),平平仄仄平。
例詞:
玉爐香,紅燭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雲殘。夜長衾枕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