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曹聚仁雜文集

曹聚仁雜文集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曹聚仁雜文集》是1994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曹聚仁。

目錄

圖書信息

書名:曹聚仁雜文集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頁數:778

出版時間:1994年10月1日

開本: 32開

ISBN: 7108006057

條形碼: 9787108006059

尺寸: 19 x 13.9 x 3.4 cm

重量: 640 g

作者簡介

曹聚仁,生於浙江浦江(今屬蘭谿市)。1921年畢業於浙江省立一師,同年到上海;在民國女子工藝學校任教,並為《國民日報·覺悟》撰稿。1922年記錄章太炎的講演稿《國學概論》在《覺悟》發表,引起社會注意。1923年,擔任上海藝專、暨南、復旦等大學教授,並從事寫作。 1932年主編《濤聲》半月刊。1934年協助陳望道編輯《太白》。次年與徐懋庸創辦《芒種》。1950年移居香港,為《星島日報》專欄撰稿,後改任新加坡《南洋商報》駐港特約記者。1956年後先後輯有《北行小語》、《北行二語》、《北行三語》等文集。1959年任香港《循環日報》主筆,後繼任《正午報》主筆。晚年著有《聽濤室隨筆》,於1970年在香港《晶報》連載,後更名為《國學十二講》在香港出版,1986年北京三聯書店出了增訂本,改名為《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

內容簡介

《曹聚仁雜文集》是三聯書店出版社向讀者推出的一本優秀雜文集。曹聚仁先生一生著作甚豐,其中雜文、以隨筆的筆法撰寫的學術性論著尤佳。《曹聚仁雜文集》從其三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初五十年間撰寫的近二百萬字的雜文中,精選出四十七萬字,匯編成集,以饗讀者。

媒體評論

前記

民國十一年秋天,我孑然處在海濱的一角,大概為了鄉愚的氣氛太重,時常受一些文明人的揶揄,當時也頗有些氣憤,後來覺得孤獨也有深趣,常是深夜看書寫文章。其明年,在新閘路吳寓做家庭教師,繼續這孤獨的生活;那三四年間,先後在《覺悟》《學燈》發表一些雜膾式的文章,有論文,有短評,有考據,隨感錄之類,積聚起來,約莫二三十萬字;可是從不加以積聚。民國十四年以後,我耐着性做教書匠,幾乎不寫一個宇;這樣沉默了六七年。

近幾年,忽然又有一點不安分起來;幾個不甘於寂寞的中年人,集合攏來辦一種小刊物,這樣《濤聲》便登場了。那是民國二十年八月間的事。從那以後,我重新恢復深夜寫文章的舊脾氣,有時寫得很多很多,所寫的仍舊是雜膾式的,有論文,有短評,有考據之類。這回,剪貼成冊,又約莫二三十萬字光景。到底是中年人了,覺得自己的影子也頗可留戀了。其中一部分,積聚在這小冊子裡的,大抵是雜感小品之類。《金樓子·立言》篇云:「筆,退則非謂成篇,進則不雲取義,神其巧慧,筆端而已。」我之於文,本來無所取義,即以「筆端」題名。

當國民革命軍北伐到浙江時,先父夢岐先生盡過國民分內應有的責任,他相信太陽真從東方出來了。不久,他就生了重病,臥床不能起;病榻與世間隔絕,不知政局有任何變化。他臨終那幾天,正當閻、馮和中央軍在山東惡戰的時候;他還以為黨的領袖仍是和碧雲寺謁靈時一樣和衷共濟。他問我時事種種,我假造一些消息告訴他,讓他把美麗的夢帶到墳墓中去。昔陸放翁晚年《示兒》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死者既抱了這樣大希望,我想為人子者,只能欺騙欺騙死者,讓他九泉瞑目吧!

我既立志欺騙死者,卻乃不忍欺騙生者,白紙上寫黑字,總想忠實一點;因此,屋角上的老鴉,不免惹人頭痛。我又轉念:金雞納霜味苦,外面裹一層糖衣,讓人家咽得下去。我又何必不裹一層糖衣呢!刪削又刪削,凡保留於《筆端》中的,已經沒有什麼苦味了。

人到中年,意緒消沉,自此以往,不會再寫這類帶點苦味的文字了!是為記。[1]

參考文獻

  1. 曹聚仁散文選集豆丁網,2011-03-07